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中国元素是一种“东方想像”

所谓中国元素,我想,这些年来看到的和被言说的,大多是萨义德说过的那种”东方想像”,是认为外界会喜欢的东西,也就是符合西方想像的东西。依我看,中国概念或中国元素,在全球范围里没有什么影响,就是边缘状态。西方人对你的过去更感兴趣。而我们的初衷似乎也不在于影响别人,而在于让别人多了解我们。所以,我们包装了一些东西,传统的,文化的…

文◎张英、李邑兰

作家阿来:中国元素是一种”东方想像”

所谓中国元素,我想,这些年来看到的和被言说的,大多是萨义德说过的那种”东方想像”,是认为外界会喜欢的东西,也就是符合西方想像的东西。依我看,中国概念或中国元素,在全球范围里没有什么影响,就是边缘状态。

西方人对你的过去更感兴趣。而我们的初衷似乎也不在于影响别人,而在于让别人多了解我们。所以,我们包装了一些东西,传统的,文化的。人家误解我们,不放心我们。我们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听上去看上去能让人放心的东西搬出来,说看啊,我们其实是这样的。总之是以一种我们认为人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太注重包装,太注重人家的想法与感受,呈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就不是需要呈现的那个物件的整体。

期望出现原创力的迸发的局面,但现在尚未看见。

我不以为现在这种社会氛围是有助于培养文化原创力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不是文化本体。文化是一种工具。不要一说文化是工具,就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现在情形是,文化成为了经济的工具。整个社会衡量一个艺术家是不是成功,是看他赚了多少钱,一部电视剧是这样,一部电影也是这样。如果只是放在赚钱的层面上看,那文化也无须多少原创力,在一些程式当中循环往复就可以了。

旅美学者李亚平:金钱上的暴发户不是上帝的使者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滋养了东亚和世界上的众多民族,我在美国生活了许多年,从来没听美国人质疑过中国的四大发明,从没听人说中餐难以下咽,从没听人说中国的豆腐没有营养中国的旗袍不优美动人。润物细无声的春风春雨对所有人种的人类,意义是一样的。

仅仅凭着经济上的发展,要想对世界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其情形就和我们不会把一个金钱上的暴发户当成上帝的使者一样。何况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人均所得的层面上还远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可观。

我刚到美国时,中国的产品最多是在廉价商店里销售,许多都是在地摊和跳蚤市场上叫卖;今天,这种情况依然如故,不同的是,即便是最高档的商店里,也到处都是”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文化的苍白是中国人实现从帝制时代到民治社会这一伟大历史转型时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转型完成后,我对中国人的品格、创造力充满信心。能否完成从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是上述转变能否实现的前提;而政治文化的历史性转型,又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转变的前提。

台湾作家陈念萱:文化不是搞的

日本文化的唐宋文化保存得比我们认真。日本人不断来中国取经,把它变成日本生活文化的特质,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是生活,文化不是搞的,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一种塑胶的东西。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尊严,要从小就教育,多民族的元素都要教,化成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尊严。

日本人、法国人专门研究中国文化,超过100年历史。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斯坦福的中国书比北大更多。哈佛收藏线装书,修复线装书。

有文化自尊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的文化。否则是文化自卑感。特别容易从自卑感到自大,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人,不会敌视别人。把自大当成尊严,实际是纸老虎,一弹即破。自家老宅里,破破烂烂,自损门楣,地窖里有多少宝,价值连城,以为全是老鼠,害怕去地窖里走一趟。

霸气其实还是文化自卑感。生活是一种文化,不需要去搞它,搞不出来的。拿钱去搞文化,文化牌是用钞票堆起来的吗?暴发户心理才会有暴发户式的文化自卑。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