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7月25日星期五

加拿大新移民不再偏爱大城市


根据加拿大移民部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到加国中等城市定居的移民在逐渐增加,同时到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人数则保持不变甚至在逐渐减少。

《国家邮报》报道说,以往加国大城市吸引着大批的新移民前来生活和定居,专家指出,更多的移民分流到中等城市,此趋势预示出加拿大不同地区经济和劳工市场的前景,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小城市吸引新移民的政策起到了作用。

多伦多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地理与规划教授伯尼(Larry Bourne)表示,在加拿大,移民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最新的资料显示出移民正在向更多地区分散,更多的分流到中等城市。 根据加拿大移民部的资料显示,作为全国最大城市的多伦多,2007年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37%,而在2001年,这个比率高达50%。去年到多伦多定居的新移民人数为87,136人,比2005年减少了近26000人。到温哥华定居的新移民人数为32,920人,而2005年到达温哥华的新移民人数则为39,498人。2007年,到蒙特利尔定居的新移民人数为38,000人,与往年持平。 与此同时,加拿大一些中小型城市的移民人数则逐年增加。

资料显示,在2003年至2007年之间,萨斯卡通(Saskatoon)的移民人数翻了一番,2007年到达该市定居的移民为1618人,而在2003年仅有631人。到达哈利法克斯(Halifax)定居的新移民也从4年前的1101人增加至2007年的1926人。到达夏洛特城(Charlottetown)的新移民人数也由5年前的110人增加至801人。

加拿大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常务董事基德瓦(Jack Jedwab)表示,“一些中小型城市制定了多项计划吸引移民,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一些效果,一些大城市如多伦多在移民流失的同时,另一些城市则拥有了更多移民。”他同时指出,在2007年魁北克省吸引了过去10年来最高比例-19%的新移民,这也显示出魁省的移民融合争议并没有影响该省吸纳新移民的决心,或减低移民去该省定居的意愿。

皇后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比殊(Charles Beach)指出,多伦多和蒙特利尔新移民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币的坚挺和美国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制造业大裁员。比殊表示,“通常而言,制造业给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如果你的英文或法文不是那么流利的话,你还是可以开动机器。这意味着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安省和魁省,当丧失大量制造业职位时,将会影响新移民的信心,也会减低移民定居的意愿。”

伯尼指出,在安省和魁省丧失大量移民的同时,石油大省阿尔伯塔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吸引了不少新移民。

2007年,到达温尼伯定居的新移民为8,472人,而在2003年仅为5,144人。温尼伯移民的大幅受益于其省甄选移民计划(Provincial Nominee Program),符合曼尼托巴省劳工市场和经济需要的人可直接向该省提供移民申请。

移民部发言人沙德-伊夫林(Karen Shadd-Evelyn)表示,联邦政府已经推出了多项政策,旨在鼓励新移民到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定居,而省甄选移民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项政策。她表示,资料证明了这些政策的效果,移民更多的分散到其他城市定居的趋势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同时,移民部的资料显示,虽然2007年到多伦多定居的新移民人数为87,136人,比2005年减少了近26000人,但大多地区的临时外籍劳工(temporary foreign workers),即评论家所指的廉价、可任意使用的劳动力,在过去4年中增加了近一倍。

据《多伦多星报》报道,多伦多及约克区劳工议会主席卡维德(John Cartwright)在知道此数据后表示,“我真是太吃惊了。我们已有这么多的劳动力,为什么雇主还要获准引入这么多外来人口?”

加拿大移民部的资料显示,去年约有33,604名临时外国工人住在大多伦多地区,两年内增加了一万多人,比2003年增加了1万4千多人。这其中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从保姆,农场工人,建筑工人,国际留学生,取得工作许可证的移民配偶,到生物技术科学家以及公司管理人员等。所有这些以“回应加拿大因经济快速增长而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被引入加国。

去年加拿大政府引进87,136人新移民到大多地区,而2005年是112,840人。在全国范围内,新移民从2005年的262,240人降至236,758人。

联邦自由党移民事务评论员贝维拉克(Maurizio Bevilacqua)表示,“你可以想象在90万等待移民审批的人中,可以找到2.6万技术工人(Skilled Workers),而不是依靠临时外籍劳工。”他激动表示“保守党想将整个国家基于雇佣临时外籍劳工上,但是这稳定吗?”

但移民部发言人伊夫林却表示,“在有持续性需要时,我们吸收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s),而在暂时劳动市场上,我们需要临时劳工。”

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于上周晚些时候在其网站(www.cic.gc.ca)上公布了这些数字及所有详细移民分析的来源。

建筑业外籍工人招募服务协会(CREWS)执行董事本多(Silvia Bendo)表示,大多区建筑业的长期繁荣依赖临时外籍劳工。本多认为,临时外籍劳工签证是“照顾无证工人的一个途径”,“一些人因为分数达不到要求,不符合技术工人移民的条件。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快符合条件”。

本多表示,建筑行业中大多数临时外籍劳工都想留在加拿大。一些人绕过联邦制度而以新的各省提名计划留下,其他的人希望通过新的联邦政策-即加拿大经验类移民而留下。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在这待了六七年。

全国范围内,临时外籍劳工增加19%,使得加拿大迎来历史上最高的外来人口,这其中包括永久居民,临时劳工和国际留学生。

加国纪事:难忘的历史

加拿大141岁的生日刚刚过去,7月1日那天,横贯加国的欢乐庆典活动--无论在渥太华国会山前歌舞表演、雪鸟特技飞行、皇家骑警马队表演、阅兵仪式和晚上缤纷的焰火,或安省Queen’s Park公园21声枪响后,夏威夷的表演者随着生动的音乐起舞,或是每个小镇每家房顶飘扬的枫叶旗,都让我们为加拿大和她的多元文化为傲。


加拿大的立国过程,当然是一部移民史,是英、法为主体的移民造就了今日的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个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所称道、尊重的加拿大联邦却是在三场战争的阵痛中孕育而成。


第一次影响加拿大历史进程的战争是英法战争(1756年-1763年)。由于该场战争历经七年,史称“七年战争”,这也是近代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英法两大殖民强国争夺殖民地(主要是北美新大陆)而起,所以一般就称为英法七年战争,而加拿大就是双方争夺的目标和战场。


其次是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1783年),给加拿大送来了央格鲁撒克森文化的传承人。1774年英国在加拿大实施的《魁北克法案》招抚了法裔,却激怒了英属北美13州殖民地。北美13州组成的大陆会议,设法让魁北克也一起独立。魁北克虽是法裔人口为主,但经济的依存性,迫使他们选择了继续追随英王,没有因美国的“煽动”而动。倒是当1783年美英签定《巴黎和约》后,闹独立的13块殖民地的“效忠派”却是从海陆两路大举北迁,使加拿大获取了最大的财富。


最后是美英战争(1812年-1815年)催生了加拿大的自我意识。独立后的美国,对北方的英国殖民地犹如芒刺在背,时刻担心遭到“复辟”,想要“解放”北美的其它英国殖民地,占有富饶、广袤的加拿大。美国看到英国深陷在拿破仑战争中,加拿大仅有7千英军驻防,便于1812年6月18日向英国宣战。美国出兵到了约克(今多伦多),烧了约克城;英属加拿大又反攻,打下华盛顿特区,烧了白宫,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伐,但最终谁都没占便宜,战争的结果是又回到了起点,双方都是寸土未失。英国惊讶于美国的民族主义高涨,美国也担心在欧洲对法战争中获胜的英军大举增兵,最后双方订约结束战争。美国放弃北进,英国也不南下,又划定了西部北美地区以北纬49度为界。


1812年的战争,让加拿大人,无论是英裔、法裔、黑人,还是土着印第安人,都切身感受到了这不仅仅是为英王而战,更是为自己而战,为自己的土地、家园而战。加拿大人,一个新民族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每年夏天,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各地就会有“战争重演”(Historic battle re-enacte),由于历史上在加国本土发生的战争,除了英法两国在魁北克交战过一次外,仅有1812年与美国历时两年的战争,并且在许多地方都有战事,因此战争重演几乎都是这两次战争的重演。


如同中日韩年轻一代喜欢玩的动漫角色扮演(Cosplay)一样,战争重演都是由业余人士参与,而且他们都把这当作是一种嗜好。这些“发烧友”不仅热衷于“打仗”,还都热衷于过古代生活。他们平时非常关注和研究当时的历史,配置当时的服装,甚至连一粒钮扣、勋章等都非常认真。他们也常常举家参与,妻子儿女也穿着古装,体味历史的硝烟。


参与活动的“发烧友”在“战时”就会过古代生活:扎营而居,使用的炊具都是古代的,绝不用电;水是用牛皮袋到井里去取水。在较大的战场,会有上百个帐篷。当傍晚时,他们生火做饭,炊烟袅袅,颇有古代风味。


多数的战争发生在当年曾经发生过战役的地方:美加边界的昆士顿(Queenston)、多伦多附近的布拉德福德(Bradford)、咸美顿的河狸河坝(Beaver Dam),以及伊利湖畔等地,到了夏天的周末,就会经常出现这些假的战争。


打仗当然有敌我,因此扮军人都要先选择自己是哪一方:加军、(也就是英军)美军、还是印第安人士兵。这是1812年战争的三个派别。选择好了就可以选择军服。如果懒得制作英军及美军制服,那就选择做印第安人吧,因为可以只披挂一件布衣。而英军及美军制服,就必须一丝不?,连靴子都要齐整。


买枪枝也很讲究,因为当时使用的毛瑟枪只有专门店才可以买到。此外还要准备没有杀伤力的弹药。不过参与假战争的人,都必须先向主办单位登记,重要的是,登记自己是参与哪一方军队,甚至是哪一支队,然后依照自己的部队准备服装及配备。


这些战争都煞有介事,一开始,一定在营地集合出发。由指挥发号施令后,由鼓手及号手演奏音乐及打鼓出发,非常戏剧性。多数的假战争是一、两百人的小规模巷战,但是有一些团体会发动上千人的战争。


每隔几年在乔治亚湾会举行1812 War at Georgian Bay的战争,规模超过2,000人参加,整整打满三天。虽然1812年的美英并未在乔治亚湾一带开战,但因为此地适合打水陆战,所以择此举行。在2000年时,英军与美军在乔治湾岸边大街上交火,之后又有骑兵出现,然后再上到战船上互相发炮。这些战争非常好笑,因为观众就在街上围观,打仗的士兵视自己为演员,有的装勇敢,有的就诈死,但事后又爬起身,继续打。


这些战争因为都是由业余人士演出,因此都不收费。如果你夏天出外旅行时,经常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假战争。对孩子而言既有娱乐性,更有教育性。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想亲临现场观看的话,可以在7月25日至27日去Wasaga Beach观看为期三天的Wasaga Under Siege--A War of 1812 Experience。将会展示1812年英美战争中的战术、登陆战以及炮战。届时会有400名“士兵”参战,将会向公众展示战争时代的真实一面。(网址:点此打开


很少有人知道,Wasaga Beach当年也是英美战争的战场之一。



 



(newstarnet.com)








(作者:连鹏)

2008年7月24日星期四

加国派遣最强兵团出征北京奥运


(星星生活记者连鹏报道)331名加拿大运动员整装待发,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四年前雅典奥运上的失望表现后,希望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上逆势而上,取得佳绩。

本周三,加拿大奥委会正式宣布加国奥运代表团选手名单,加国将派出331名运动员浩浩荡荡前往北京参赛。曾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皮划艇静水项目金牌和铜牌的运动员亚当-范克维登(Adam van Koeverden)将担任加拿大奥运代表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旗手。现年26岁的范克维登也是今年最有希望为加拿大赢得奥运奖牌的选手之一,他也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担任加拿大代表团旗手。

加拿大奥委会行政总裁拉奇(Chris Rudge)表示,“大家都在谈论,认为在以往加拿大奥运代表队中,大家曾抱持着不同的比赛态度。虽然这不意味着其中有‘坏孩子’,但是我们已经调整了策略,对此届奥运设立了奖牌目标,期望大家以更专注的态度去比赛。希望在本届奥运会中可以取得比雅典12块奖牌更好的成绩。加拿大奥委会对过去四、五年的工作进行了重新评估,并改变了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挑选和派遣队员前去参赛。”

加拿大奥委会主席钱伯斯(Michael Chambers)同意拉奇的想法,他表示,“在雅典奥运之后,我们决定制定一个比赛奖牌数目标,希望从雅典时奖牌总数第19名提高到本届奥运会奖牌榜前16位。”

为了鼓励运动员积极表现,加拿大还首次为奥运会奖牌得主设立奖金。加奥委会从北京奥运会开始对获得奖牌的奥运选手进行奖励。奖金具体数额为:金牌得主每人2万加元,银牌得主每人1.5万加元,铜牌得主每人1万加元。集体项目获奖牌的,全体队员都将获得奖励。

**加国派遣最强兵团
力求奖牌榜前十六强


钱伯斯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加国将派出186名男子和145名女子选手参加北京奥运,对进入奖牌榜前16名的既定目标信心十足。他说,在北京奥运会上,加拿大选手有可能夺牌的项目将超过以往,其中夺牌可能性最大的项目有皮划艇、赛艇、跳水、游泳、田径和男子棒球等。另外在女子垒球、击剑、体操、男子曲棍球、射击和自行车等项目上,加拿大选手也将有不俗表现。

但是根据一些专业体育杂志的预测,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上加拿大代表团的战绩将比上届好一点,但很难取得突出表现。着名体育杂志《Sports Illustrated》预测加国将获得14面奖牌,包括两枚金牌、四枚银牌和八枚铜牌,其中将获得金牌的为范克维登以及男子八人单桨赛艇。


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加拿大代表团共由629人组成,其中参赛运动员331人,官员及后勤保障者298人。参赛运动员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的265人增加约25%,在所有参赛国中规模第七大。运动员将参加28个项目的比赛,其中集体项目由2004年雅典奥运的男子棒球、水球及女子垒球三项,再增加了女子足球及男子旱地曲棍球两项,总共五项。这也是此次加国参赛选手总数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加国参赛选手中以来自安省最多共123名,其次为卑诗省88名,排第三位的是魁省54名。

对于外界关注的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时如若为藏独作出示威行动,加奥委会将会如何处理时,此前曾多次表示奥委会不是社会或政治组织,而只是体育机构的拉奇周三在多伦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重申,该委员会只关心体育相关的事情,如运动员比赛情况以及赢取奖牌等。奥委会大使伯尼尔表示,通常奥运运动员出发前会签纸同意遵守一些有关操守的规则。

作为2010年冬奥会的东道主,加拿大对北京奥运会非常重视。加拿大各级政府、加奥委会、2010年冬奥会组委会官员均表示反对任何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行为。

**加拿大夺牌阵容分析
夺金每人奖2万


将担任开幕式旗手的26岁选手范克维登,不仅于上届雅典奥运夺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铜牌,他在今夏参加的6项世界杯赛事中有5次夺取金牌。他表示,“担当开幕式旗手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多优秀的选手。每一个身着枫叶运动服的选手都代表着加拿大。”

除了范克维登外,参赛运动员中有众多奥林匹克运动的宿将。包括由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起,至今在北京第9次角逐奥运赛场的马术运动员伊恩.米勒(Ian Miller)。出生于1947年的米勒是今次加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选手,他仍保持着参加奥运会次数最多的世界纪录。其他的宿将还包括曾6次参加奥运的划艇选手莱斯利.汤普森(Lesley Thompson)和射击选手苏珊.纳特拉斯(Susan Nattrass)等。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加拿大队冲击奖牌的阵容也逐渐明晰起来。

加拿大跳水队明星闪耀,是冲击奖牌的重点力量。为保证脚趾受伤的“跳水神童”德斯帕蒂安心恢复训练,加跳水协会前不久特地修改规则,允许他不参加选拔赛而“直通”北京,可谓用心良苦。自13岁夺取10米跳台金牌一举成名以来,德斯帕蒂以难度高、临场发挥稳定等特点屡屡称雄国际各项大赛。如伤无大碍,23岁的他在男子单人3米板和10米双人跳台项目都有夺牌、甚至冲金实力。

同时,女队名将、两届世锦赛冠军哈特利在1米板和3米板项目上也具有非凡实力,足以对中国的郭晶晶和吴敏霞构成威胁,其队友海曼斯在10米跳台项目的优势也不可小窥。

在赛艇项目上,加拿大队也具有冲金实力。在老将汉密尔顿的率领下,加男子八人单桨,曾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夺得两次世锦赛冠军,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发挥失常,只获第五。原打算退役的汉密尔顿也因此决定留任,目标就是在北京奥运会实现金牌梦想。他们2007年再次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这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北京冲金的信心。

体操方面,最有实力的是两次获得蹦床奥运奖牌的卡伦.科克本,她是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夏季奥运会铜牌、2003年世界锦标赛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银牌获得者。但她目前也是有伤在身。

在游泳项目上,被寄予厚望的是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运动员布兰特.海登,他是2007年世界游泳锦标赛100米自由泳冠军、4X200米自由泳接力赛铜牌获得者。此外,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女运动员毛宁斯塔也实力不俗,2007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她获得100米自由泳第五名。

花样游泳项目也是加拿大的强项。加拿大在此项目上共赢得奥运奖牌8块(3金4银1铜),仅落后于日本和美国。尽管面临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强大对手,加拿大队还是有夺牌机会。尤其是在双人项目上,加拿大组合、25岁的加尼翁和23岁的兰普林就很有竞争力。她们今年4月在北京奥运会预选赛获第四名,2月在俄罗斯花样游泳公开赛获得冠军。

女子垒球方面,除实力最强的美国队外,加拿大与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队一样都具有冲击银牌或铜牌的实力。加拿大女子垒球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6年北京世界锦标赛都取得第五。加拿大乒乓球队基本是华人的天下。其中最被看好的选手是加拿大排名第一、年仅19岁的张墨,她是2007年加拿大女单冠军,2007年世界青年锦标赛单打铜牌、英联邦运动会女双亚军获得者。

**“华裔军团”厉兵秣马
在北京圆奥运梦


将代表加国出战北京奥运的华裔共有10人,其中最有机会获得奖牌的是越南华裔选手黄嘉露,她将参加女子48公斤级摔角赛,在《Sports Illustrated》的预测中,她将有可能夺取铜牌。

在中国出生的加国华裔选手包括:女子剑击选手栾菊杰、女子10米和25米气手枪射击选手赵航、男子乒乓球选手张鹏和辛强、女子乒乓球选手张墨和龙珠等6人。

在香港出生的加国华裔选手,有参加女子50米自由式和4乘100自由式接力赛的潘卓源。加拿大土生的华裔选手,则有女子垒球选手余慧玲,和男子体操选手王亚当(Adam Wong)。

对海内外华人来说,北京奥运会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梦想。为了能在祖籍国的土地上圆奥运梦,各国奥运代表团中的华裔老将新秀们,正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参加北京奥运会对于华裔选手来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众多华裔老运动员纷纷重返奥运赛场,其中尤以剑坛老将栾菊杰的复出最受瞩目。

50岁的加拿大选手栾菊杰以破纪录的年龄创造了奥运击剑参赛史上的奇迹。时间跨度前后达24年,栾菊杰分别参加过1984年洛杉矶、1988年汉城、2000年悉尼3次奥运,此次征战北京将是她第4次参加奥运会。栾菊杰前两次代表中国,后两次代表加拿大。

栾菊杰坦言,参加北京奥运会是自己的夙愿,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念促使她以知天命的“体坛高龄”挥剑出山。栾菊杰说:“24年前,我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就拿了金牌,今天能以海外华人的身份回中国参赛,与所有中国人一道分享奥运盛会的喜悦和欢快,这是我运动员生涯最完美的结局。”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华裔老将高龄复出征战奥运的同时,一批华裔后起之秀也以不俗战绩赢得各界好评。

出生于加拿大卡加利的华裔体操选手王亚当,曾于2004年作为加拿大最年经的选手参加雅典奥运会男子全能比赛。现年23岁的他近期进入运动生涯的巅峰状态,在六月结束的2008年全加锦标赛上,获得加拿大全国冠军及单杠、鞍马两个单项冠军。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乒乓球强国,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无疑也成为加拿大乒乓球队征战北京奥运的主力。已确定参加2008奥连的五名乒球选手中,有四位华裔,且都在中国大陆出生。

目前位列加国女子乒乓球排名第一的张墨还不到20岁,出生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从6岁开始打乒乓球。2003年移民加拿大,定居渥太华。虽然张墨在世界女子排名仅150位,但大部份的女乒乓球手都是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所以张墨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另一位上榜的华裔女乒乓球手龙珠,今年39岁,出生于北京,她目前在加国女子排名第二。龙珠也是从6岁开始打乒乓球,随后频频夺奖。龙珠目前世界排名243。

男乒方面首位上榜的是目前位列加国男子乒乓球手第一的张鹏。今年29岁,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张鹏曾移居西班牙一段时间,并在当地担任教练。2006年张鹏获得北美公开赛的冠军和加拿大冠军赛的冠军,2007年获得北美巡回赛的加拿大冠军。

出生于于大陆黑龙江省鸡西市的申强今年才18岁,目前仍是一名高中学生。他于2004年起活跃于北美及世界赛场,连续三年获得过北美少年锦标赛单打第一名、2007年获北美锦标赛男子第三名,泛美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三名等。

将参加奥运女子垒球比赛的加国华裔选手余慧玲,于1987年出生于卑诗省North Delta市,今年21岁。目前在Georgia Tech学院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学习。她由6岁起开始打球,2004 年加入国家青年队,2007年加入加拿大国家女垒成为正式队员。她于2005年加拿大夏季全运会获得金牌,2001、2003及2005年三次获卑诗省运会银牌。她也是200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加国女垒获金牌的主力队员。

于1984年出生于香港、目前定居于魁北克省Lasalle市的加国女游泳选手潘卓源今年24岁,是加拿大女子5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保持者,成绩是25.47秒,她的100米自由泳最好成绩是55.83秒。这两项成绩都是她于今年在蒙特利尔创造的。

潘卓源于2006年开始扬威泳坛,在加拿大卑诗省举办的泛太平洋标赛上,她出战女子50米、100米自由泳及4x100米自由泳接力三个项目,并与队友创造了女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的全国纪录。同年她参加在墨尔本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出战女子50米自由泳及4x100米接力两项比赛。2007年她再征战在墨尔本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参加50 米、100米及4x100米三项比赛。

出生于中国武汉的射击选手赵航,今次将随加拿大射击队一同出战奥运,将参加女子组气枪、女子组25米运动手枪两个项目。赵航谦称,中国等地的射击选手都是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其训练条件亦远远好过加国选手。她说,每一名运动员都希望站在颁奖台上,她当然也争取夺标。因为是首次参加奥运,所以不敢讲想得到什么名次,但希望能打出平时训练的最好水平,进入决赛。

赵航11岁移民来多伦多,她母亲将于8月1日陪她前往奥运会现场,她在中国的家人也都会购票入场,为她打气。

2008年7月23日星期三

两代移民的沟通:不要埋没孩子的艺术才华

星星生活/捷克佳

近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一项加拿大全国音乐比赛中,多伦多华裔移民子女丁鑫过关斩将,夺得声乐24岁以下组桂冠。而丁鑫的父亲丁宏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初他们的阻止,险些埋没了女儿的艺术才华。丁鑫的例子突显华裔移民子女已在各个领域日渐崭露头角的趋势,而她的成长历程更折射出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在中西方文化对撞中的良性沟通。

“加拿大音乐比赛”(Canadian Music Competition)是一项全国性的赛事,历史悠久,始于1958年,每年举行一次,今年恰逢该活动创立的五十周年。据了解,该项专业比赛分为室内乐、琴键、管乐、弦乐、声乐等几大类,不分男女性别但按年龄分组,主要评比参赛者的艺术才能。丁鑫所在声乐组别的参赛者大多都是大学高年级或在读硕士的学生。参加决赛要通过三个层次的选拔,市、省和最后的决赛,参加各个项目比赛的报名人数合计达千人。

就读于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丁鑫丁鑫是在6月28日的决赛中与另一位同学共同获得该组别的冠军。据了解,她也是该项全国性赛事举办五十年来以来,第二个在声乐组夺魁的华裔女子。去年音乐比赛声乐同一组别的冠军是由来自香港的华裔移民子女黄天韵夺得。

西洋音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殿堂级的高雅艺术,华裔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实属不易。而丁鑫的父母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鼓励、甚至试图阻止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

丁鑫的父亲丁宏宇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我们当初的阻止,险些埋没了女儿的艺术才华。现在看来,她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现在后悔当年没有在音乐方面对她进行更多的培养和投入。”

移民与子女的冲突其实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基于父辈与女子对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教育的内涵,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在环境突变的过程中,移民在新的国度重新建构和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并寻求新的平衡点是解决冲突的关键。

虽然丁鑫的一家人都喜欢音乐,而且在多伦多华人社区的舞台上,时常能看见丁宏宇手持快板表演原创的曲艺作品。但丁宏宇夫妻两人并不鼓励孩子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反对的态度很明确,因为他们深知,艺术家在舞台上光鲜的背后,台下是辛苦异常。艺术作为一个爱好是很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职业则是不可取的。

丁宏宇回忆说,2003年丁鑫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夫妻两人最初给孩子选择的是很热门的生物化学,但丁鑫特别想学音乐,同时也专门报考了多伦多大学的音乐学院。结果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都先后到达,报读的贵湖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生命科学系也录取了她,还提供奖学金,他们还亲自驱车去看了两次。

不过,丁宏宇说,女儿迟迟都没有表态。直到最后的截止日期临近,她才告诉家人选择上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从一直打压到最终表态支持,夫妻两人也经历过思想的斗争。丁宏宇说,因为孩子大了,家长应该尊重她的主见和选择。

其实在A.Y.Jackson高中时,丁鑫非常活跃,在同学中就很有名,她是学校合唱团的独唱和领唱。身为父亲的丁宏宇说“一直没有当回事”。只是在女儿临近毕业去参加学校的音乐会时,才发现女儿在声乐上的艺术天分。

“学校的乐队有200-300人,全是学生,并且水平很高。其中一个演奏钢琴和小提琴的,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正规乐团收录。丁鑫的独唱也是最好的,在乐队的配合下,她引吭高歌,我们大吃一惊。”丁宏宇说,“我感到很惭愧,对女儿的关怀真的很不够。”他自诉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先后累计有七年的时间没有和女儿在一起。

王燕樵是中国着名作曲家,目前旅居多伦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风靡中国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便是王燕樵同吴祖强、刘德海共同创作的重要作品。王燕樵还是六十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编创人员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多伦多读高中期间,丁鑫利用业余时间跟王老师学习钢琴,两年多的时间,她的钢琴考级便从三级升至九级。王燕樵在教学中发现丁鑫很喜欢声乐,便有意识地在声乐方面对她加以引导。钢琴和声乐有相通之处,“学钢琴比较难的一点就是歌唱的感觉,弹出的旋律像唱,这是一定要有的。”王燕樵回忆起当初给丁鑫示范的那个曲子,他直到现在还有印象。

丁宏宇说,“我们很幸运,孩子有天分,我们并没有发现,是王老师发现了她的潜质。”他说,一个朋友的谈话对他们夫妻很有启发。朋友说,你们夫妻俩的知识不足以评判女儿的前途。他便去询问王燕樵老师,想看看女儿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王燕樵发现丁鑫的音域可以唱的非常高。他评价说,“丁鑫这个孩子很喜欢唱歌,她歌唱的感觉很好,音色相当优美。

不过,身为音乐家的王燕樵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不鼓励学生学音乐,而是希望学生去学其他更好的专业。因为艺术行业的就业前景和收入水平并不乐观。他说:“从事音乐艺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独木桥,因为市场就这么小。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艺术家毕竟是很少的,每个人都想当朗朗那就是做梦。”王燕樵的这个观点同丁鑫父母的看法大致相同。

但是,王燕樵并不反对在艺术领域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因为以音乐陶冶身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他告诫说,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非常努力的人才适合在这一行发展。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丁宏宇深切感受到应当以引导为主,父母的意见只是作为参考,在孩子决心已定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他说,孩子在成长中需要鼓励,不能总是压制。“你越说我不行,我非要试试看。”其实这就像皮球,越是打压,弹起来就越高。

王燕樵也认为,既然孩子执意要学音乐就应当让她学。“这边生活的孩子比较纯朴,她就是爱好,也有兴趣,并愿意钻研和为此付出。如果她十分喜欢,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她能在这么多人中突围出来真是不简单。

的确,丁鑫的成功得益于良师的指导有方,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2003至2007年在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丁鑫师从Lynn Blaser老师,接受音乐表演专业系统严格的歌唱训练。她还是多伦多大学合唱团和教会唱诗班成员,此外,她曾参加多伦多国际巴赫艺术节,多伦多华人社团的“亚洲文化月”,华人春节晚会及一些慈善义演。大学期间,她曾经参加多个音乐比赛并获奖,包括加拿大卡瓦尼斯音乐节(Kiwanis Festival),以及在北美“国家声乐教师协会”(NATS)的多项赛事中名列前茅。

2007年9月,丁鑫进入魁北克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音乐系,主修音乐表演研究生,她的指导老师是着名的音乐教育家Therese Sevadjian女士。她在学校也积极参加大学话剧团的演出和教会唱诗班活动,还举办个人演唱会。

丁宏宇说,女儿的进步是明显的,她为了这个比赛准备了半年多,因为比赛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需要准备很多曲目。

谈起今后的打算,丁鑫说,她希望今后能在歌剧演唱中担纲或在声乐教学上发展,并打算明年参加另一项更重要的全国性专业比赛——加拿大国际基石音乐比赛(International Stepping Stone)。




2008年7月22日星期二

北京奥运,建筑师的伟大实验场(上)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于2003年12月底正式拉开序幕,到奥运倒计时一百天来临之际,中国官方媒体报导说,承办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场馆已全部按期投入使用。许多场馆并开始有限制地向公众和各国媒体开放。这也意味着,公众和媒体对这些建筑的评头品足开始进入一个热潮。尤其是海外媒体,不仅从建筑学,体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评论,还带上了政治性的解读;他们的评论,也不限于奥运场馆建建筑,还包括了对整个北京围绕着迎接奥运而展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尤其是那些奥运会重点工程的进行评论。

近日,纽约时报刊登一篇长篇文章,对北京因奥运而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热及其含义进行了评论。这篇文章题为“看看新的中国--变化中的北京面貌”(In Changing Face of Beijing, a Look at the New China),是纽约时报的首席建筑专家和评论家尼克莱.欧罗索夫(Nicolai Ouroussoff)撰写的。对世界各国的建筑作过许多研究和点评的欧罗索夫,首先将视线投到人们从海外一进北京就看到的一座奥运会重点工程建筑和城市景观谈起。

他写道,如果说,西方国家的人抵达北京,走出飞机来到新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候机楼)的那一刻,感到头晕目眩和迷惘,那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会看到这个新机场的宏伟壮观,而且是因为会有一种不可逃避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正在穿过一个入口来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急剧变化而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世界。


这种感觉,就好比是一个多世纪以前,一位叫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的维亚纳设计师从蒸汽轮船踏上纽约码头那一刻,面对眼前情景时的感觉一样:跨过门槛,迈进到了未来,他在那一刻意识到,欧洲文明已经过时。

北京这座崭新的、富丽堂皇的航站楼是由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它和北京其他一些新地标式的建筑一起组成一份了不起的名单: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的的蛋型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的国家体育场,即众所周知的“鸟巢”;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国家游泳中心,有着如海绵枕头般柔软的和半透明的外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其倾斜交错的外形,是近些年来最富有想象力的建筑艺术之一。

评论家们都不断地把这些具有高知名度的项目,描述成中国雄心勃勃地表达其萌发的全球首要地位的方式。然而,这些中国的新建筑不仅仅是是国家力量的直露表达,而且,他们就像16世纪的罗马或19世纪的巴黎的纪念碑式的伟大建筑那样,正发散出一种光环,这是一种伴随着经济影响力而生的智力萌发的光环。

欧罗索夫认为,每一座建设,都以自己的方式体现出,在全新的中国,在对公共空间含义上的激烈争斗。尽管这些建筑规模巨大,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同时,他们还反映了中国体现一种新兴的国家认同感的努力。

福斯特先生设计的这个全球最大的航站楼,是中国拥抱现代化思潮的最纯粹的表现。它的形状好像一条巨龙,屋顶像两个飞去来器一样分布两边。然而这一结构最先是在柏林的滕珀尔霍夫(Tempelhof)机场展现的,该机场作为作为一扇通向新欧洲的大门,是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30年代所构想的航空旅行的一座丰碑。北京新机场和柏林的滕珀尔霍夫机场,流动的社会一部分的体现,从大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到巴黎的火车站大厅,也都是流动社会的见证物之一。


就象滕珀尔霍夫机场一样,北京的这个新航站楼拥有宽敞的大厅,同时也有令人惊讶的内部空间,其魅力足以让航空旅行者们回味。但是福斯特先生把流动性的理念发挥到了新的极致。由新航站楼内的天花板上的闪烁灯光作为指引,刚到达的旅行者走上具有滑行步道的地板,穿过人行天桥,涌向电梯大厅。从那里,这个人流通过由各条马路,火车,地铁,运河和公园等组成的网络,分流到北京市的各个角落。

自从北京在7年前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以来,这个延伸各地的交通网络已经完全重塑了北京。当我们相信科技能带给人类的指望,似乎是无止境之际,我们不能不想到了上个世纪中叶,美国的大量公共工程项目的情景。谁会想到,后来美国人在面对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新奥尔重建之路时,这个信念会崩溃,而与此同时,公共工程项目之梦却以比奥尔良大10倍的规模在21世纪的中国重现。

欧罗索夫笔锋一转地写道,然而,当人们从机场出来以后,他们惊叹于中国转型变化的那种感受,很容易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变成泄气。马路两旁,是一个个平庸丑陋的新高楼的景观。很多高楼群都是建有大门的封闭型小区,反映出穷人与富人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尽管这些建筑大部分是在奥运的筹备阶段建造的,但低劣的建筑质量让它们看上去很老旧,好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这是中国拥抱现代主义的另一面:类似于二战后的年代,欧美现代主义运动的那种从零开始的白板规划(tabula rasa planning)。中国的建筑实验,是充满希望和也饱含痛苦。在这里,什么都能看到,从幻想的乌托邦胜利,到对个体生命的漠视的表现形式,似乎一切皆在。

这些紧张不安和矛盾的结合,在安德鲁设计的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也有所体现。这个大剧院的顶部是一个椭圆型的钛-玻璃的穹顶,四边环绕着一个浅水池,可见大剧院的倒影。这个剧院矗立在以天安门为界划分东西方向的长安街边。

沿着长安街两旁,与国家大剧院并列的,是很多作为社会主义标志性的建筑、在中国国庆10周年时建造的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自从三十年前在故宫的对面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以来,大剧院是建在这个历史核心意义的地区的少数几个主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

最近在北京喝了太多的咖啡以后,安德鲁先生把这个大剧院描述为是“向普通公众开放的”地方。

“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安德鲁先生说。“这是一个您不能触摸的建筑。我不想去掉这里的神秘感。你从大街可以穿过树木一直走到水池子边。但是你还可以穿过它。我希望人们能了解这个为他们而建的。”

然而,欧罗索夫的文章说,这座布局对称和浑然一体的体积庞大的建筑却招致了另外的解释。批评者指出,大剧院被环绕的倒影水池构成的孤立感,因入口的设计而得到强化:来访者必须走下一个宏大的楼梯深入地下,穿过水池,然后才重新进入巨大的圆屋顶。这就使得这个剧院好像是通过一个巨大的脐带似的通道和城市连接起来一样。

还有更多的困扰。在入口处,一位叫严孟(YanMeng,音译)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生和在北京长大的建筑师,向欧罗索夫说了另一类的比较。他说,在70年代和80年代,天安门广场在很多方面是北京的社会心脏,“那时车很少,很容易进广场,”他说,如果在下午我们开车穿过广场,“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打牌和玩风筝。”

自从1989以后,这里添加了步行栅栏。如今,民众只有穿越有保安人员巡逻的地下通道,才能到达广场。那里有一种恐惧和灰暗的感觉。而你一走出通道,进入广场,那感觉又好像进入了一个旅游区一样:那里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买卖各种廉价的纪念品。

严先生认为,国家大剧院的迂回进入,是1989年后,对公众生活的强制措施的一种回声。他说:“天安门广场已经不再属于任何人的了,它是被控制的了。”

在点评了北京的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后,欧罗索夫又写道,这些体现中国国家崛起的地位和形象的最强势的建筑象征,人们可以从中解读到,它所反映出的更富启发意义的发展,展示中国在走向一个更开明的未来。中国人了解自身,他们在社会发展可能性的边缘进行着探索。他们在探索各种可能性。在做力所能及的推进。

奥运会体育馆和国家游泳中心位于沿中轴线的市中心以北10英里处,这种位置使得这些建筑和故宫以及毛主席纪念堂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这两个体育场馆中,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所设计的奥运体育馆被更多地关注,也是奥运会更加著名的标志。这个巨大的椭圆形的建筑由一些网状格子的钢条紧紧包裹着。

这些钢条扭曲交织而上旋,就象一个巨大的公众雕塑品。他们向外扩张的形状使人强烈感受到其内在的活力。当这个建筑是空的时候,这种感觉被奇怪地放大,就好象是在期待一个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的焦虑不安一样。

欧罗索夫写道,然而,关于这座体育馆未来命运的争论,让人强烈感受到对新中国未来如何定义的关注程度。这个体育馆位于一个面积广阔的公园的中央,公园四周有一排排的住宅高楼环绕着。体育馆的设计者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穆希望,奥运会后这座建筑变为一个巨大的公众平台和社区的视觉标志物。

政府倾向于建立一个围栏把体育馆围起来,如果是这样,这个体育馆最有吸引力的功能-像公园一样对外开放-将被消除。而当地的开发商的建议是在体育馆的一端建一个地下商场,这更是违背了该建筑设计的公众精神。

政府希望建一个栅栏把它围起来,这样可以消除也许是它最吸引人的类似于事情。当地开发者曾经希望在一端建立一个地下商场,这更加违背了设计者的公众性的精神。

“这个建筑是为开放而建的,”雅克赫尔佐格先生说,“这是一件公众性的雕塑。”但是作为建筑师,他所能做的就是希望未来的处理带有一些灵活性。“即使他们建了一个栅栏,将来总有一天也会拆除的,”他满怀希望地说道。

库哈斯先生设计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个国家电视职权中心大楼位于北京的新商业区以南几英里处。关于这个建筑,有个长期以来在讨论的问题,那就是,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对让公众接近。困扰设计者的是,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人曾经威胁说,要关闭两条穿过这个地点的道路,而这个巨大的大楼也只限电视台内部的人员出入。

如今,尽管离完工还有一年, CCTV大楼已经在全球倍受关注,其中不乏争议性的意见。有些人谴责库哈斯先生接受这个建筑的设计任务,把库哈斯先生的行动比做1931-1933年斯大林时代竞标苏维埃广场。他们批评说,就本质而言,库哈斯是在为一个巨大的宣传机器设计了一个纪念碑。

尽管如此,该项目对所有那些期望看到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来说,还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库哈斯先生像赫尔佐克先生和德德隆先生一样,是同一代建筑师,年龄都在50多或60出头。他们早期的职业生涯,把他们塑造成为现代主义主流的压迫性纯粹主义的对立面的设计师。他们设计上的传统的非对称形式,打破了运动的单一化,为社会的被遗弃者和不适应者腾出空间。他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调整他们过去的说法,以面对包括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这样的客户。

库哈斯先生在设计CCTV总部新大楼时,一开始就去掉任何可以从外部看到人的痕迹,这个设计没有传统的窗户,也没有明显的楼层划分标记。这些形式完全颠覆人们对这座建筑物的视觉,使得它从某些角度看上去,就好像它在横冲直撞,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它又向人们压下来。

结果是,人们几乎不可能清楚把握这座建筑的规模大小。从周围的大楼看过去,从某个角度看,这座建筑好像缩小成一个儿童的玩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好像在施展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的应变力,象要努力支撑住上面的悬臂式楼层的巨大重量。

欧罗索夫指出,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库哈斯先生要努力表达的,是一种新的全球文化的灵活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以建筑作为一种桥梁,来建立平凡个体生命与和社会变革潮流之间联系的方式。他所要表达的权力图像,是有所指但又含糊不清的:它有时是强硬的,有时又是胆怯的和退缩的。这座大厦的不稳定的形状,就象在表现一种当实行某种中央集权时,所产生的集体焦虑感。

他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划出宽阔的空间,来作为社会交流场所。建筑的内部空间,是构想成一个环状的公众活动区,这里有咖啡厅,有观景台,有回廊,这个长廊从大厦结构的一条支撑腿连接到另一条支撑腿,再连接到一个地铁站。

库哈斯先生作为建筑师,是看了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分界线,那往往是一个活跃的争论战场。至于这条分界线怎么划,会随着社会规范的变化和演进,而不断变化和调整。不过,作为建筑师,他不能决定中央电视台的开放程度,那是由中国政府任命的电视台的高层领导决定的事情。

未来向何方,还要走着瞧。数百年来,建筑师们无不渴望创造能够启发或者传承人类文明的杰作,但是人们看到的,这仍然只是孤立的辉煌,这类辉煌很少对社会有多大影响,在中国,情况也是一样。

但是,欧罗索夫在文章最后写道,毫无疑问,北京,在可见的未来,作为建筑师理念的伟大实验室,它的作用还将持续,不知西方国家会否急起直追赶上来。(多维陈湘编译,部分删改)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