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10月11日星期六

未来中国面临三大挑战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戴维·蓝普顿教授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动机、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今后的前景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间。

“改革开放实现双重目标”

《参考消息》: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您长期关注中国问题,那么,您认为3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历史动因和现实需求是什么?

  蓝普顿:我曾认真研究过世界经济史。从公元元年直到1840年的这段时间,中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曾高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1840年以后,由于鸦片战争以及100多年的屈辱,中国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跌至大约只有3%到4%。这种情况基本上一直持续到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只有到了1978年,随着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才开始回升。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自从1840年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目标,即让中国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强大而自豪的一员。我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根本动机。

  在我看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就是要城市化、全球化和市场化。

  《参考消息》: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终能保持勃勃生机,为什么?

  蓝普顿:原因很明显:这一政策一直很成功。否则的话,我肯定务实的中国人民就不会延续这一政策。事实上,这一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所谓“令人瞩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大约4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脱贫人数比美国的全国人口还多;二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很多方而还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国家,而如今要解决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则需要听听中国的看法,需要中目的合作。
  
  我认为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双重目标,既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经济命运,又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影晌力。


“最大的变化是思维方式”


  《参考消息》:您能否具体谈谈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社会、文化和外交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哪些变化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蓝普顿:我们可以先从中国神舟七号飞船说起。在太空中,航天员出舱并进行了太空行走。据我理解,这是中国航天计划的一部分,最终目标是建立太空站和登陆月球。中国主要是靠自己的研发能力实现这些自标的,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型国家,无论是我们美国,还是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似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其他方面,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变化。直到不久前,中国还是世界银行贷款的主要接受国,但现在中国偿还世界银行的钱己经超过接受的贷款,并在向其他国家。特别是非洲提供越来越多的贷款。美国很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中国以前采取过不同的政策,但现在和美国一样关注武器扩散问题,这在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得到反映。你可以对各个政策领域逐一进行审视,都会发现巨大的进步。

  我曾向中国朋友问起,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他们说不是中国的高楼大厦等实体建筑,而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思维方式而言,我认为中国人民自1978年以来的最大变化是: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目标是自力更生,而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出席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则表示,我们应当共同合作以维护全球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中国的观念已经从自力更生转变为相互依存。我以为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变化,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世界。


“未来中国面临三大挑战”


  《参考消息》:毫无疑问,中国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但我们的确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您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蓝普顿:我经常说,鉴于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身为一个中国领导人,每天早晨起床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们可以看看今年1月的冰雪灾害,5月的地震,以及9月、10月的全球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 中国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成就的同时,在解决国内面临的难题方面至少要花费同样的精力。

  具体地说,中国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制度环境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中国很擅长工业化,所以部分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但制度建设没有跟上,这非常必要。其次;从长远来看,在今后30年,我认为中国将面临一个人口方面的难题,中国现在人口相对年轻,但将迅速老化。届时,社会保障、退休。医疗成本等各种问题将日益严峻。第三个挑战是中国需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期望。随着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个人成就越来越大,人们倾向于提出更多的要求。政府需要不断地做出回应以维持社会稳定。我认为这是末来的一项重大的挑战。

  《参考消息》:中国有句俗话:旁观者清、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成功,您认为中国该坚持哪些东西?

  蓝普顿: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有很多原因。首先,自从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就有了建设一个“富强国家”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是你们找到的最为成功的政策而成功本身会带来新的成功。

  其次,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崛起采取了接纳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对中国采取了基本上是合作的政策。所以,我认为外部世界的态度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坦率地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受世人尊重的富强国家的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并不是很成功。正是由于过去遭遇的困难和失误使人们更愿意合作,以确保新的政策取得成功。



“解决问题的潜在盟友”



  《参考消息》:自从乔舒亚·库珀·雷默先生2004年发表有关文章后,“北京共识”引起了美国和世界各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不少争论。您是怎么看诗这一问题的?您认为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模式”,为什么?

  蓝普顿:如果“模式”意味着一个具体详细的计划,那么我认为没有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我不相信存在这样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共识”是针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当然,我们知道,“华盛顿共识”跟木谈不上共识,特别是在美国金融体系最近发生问题后更是如此。

  “北京共识”不是一个模式,而是试图反映一个现实。这一现实是,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维持了社会稳定。中国还有一项致力于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外交政策,以满足中国与世界合作的需要。由于中国在经济增长、稳定和争取世界和平方面同时取得成就,这一结果为其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因此,不应该把“北京共识”看作一种模式,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使中国取得成功的政策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因为中国在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其他人试图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政策。

  《参考消息》: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否增进了世界和谐,是否对世界文化、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有积极促进作用?

  蓝普顿:没有人能断言未来,事物发展存在各种可能性。不过,我想首先阐述这样一个立场,改善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是一个好事。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几乎不可否认的是对全世界的贡献。

  当然,从历史角度说,当国家变得强大时,有的会以损害别国的方式使用其力量。然而;我认为,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处于一种挣扎、不幸和愤怒的状态将是大得多的危险。况且,如果中国强大了同样也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你认为美国多么强大,它不能独自解决世界面临的大多数主要问题。我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潜在盟友。



“别把开放视为理所当然”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继续改革开故的前景?

  蓝普顿:就如同不能把美国相对开放的政策视为理所当然一样,我认为我们既不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视为理所当然,也不能以为中国的这一政策会永远持续下去。这是需要我们不断为之而奋斗的东西,因为我们各自国家都有试图封闭的力量。

  虽然我们两国都采取了相对开放的政策,但在各自的内邻也产生了反对的力量;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封闭和保护主义的势力在我们两个国家内部可能都会有所增强。所以我说,不要把中日或美国的开放政策视为理所当然,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政策令其发挥作用,使各自国家的大多数人认识到,继续开放才是我们前进最有利的方式。

  《参考消息》让我们谈一谈“软实力”的问题。您最近出版过一本有关中国软实力的书,中美两国在增强各自的软实力方面如何相互学习与合作?

  蓝普顿:软实力的本质实际上是吸引力,是积极的东西。软实力不是威胁,而是能促进合作,囚为软实力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积极的思想、经济等来吸引别人。硬实力的潜在含义则更具危险性。

  在软实力领域,中美两国的确存在合作的机遇。我在书中曾谈到技术创新是一种软实力。中美两国在知识技术领域进行合作,有助于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原题:30年来,中国的发展是对全世界的贡献)

美国人开始流行“以物易物”

多维社记者林紫乔报导/以物易物这种复古的交易方式,在美国人之间成了最新了流行,这股风潮也许是景气低迷的又一信号!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家庭在各项预算上纷纷紧缩,你可能想像不到,许多消费者开始採取与他人互相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方法,对于金钱的支出则是能省则省,这种现象在美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以物易物这种复古的交易方式,在美国人之间成了最新了流行。

今年7月,消费者在Craigslist网站的“交换版”列出了将近14万2千笔的广告,根据网站的统计资料,比起一年前增幅高达96%,其他网站也有类似的变化。“在此之前,人们这麽做只是为了随意地处理无用的物品,比如孩子的衣服。”交换网站SwapThing.com的创办人哈威客(Jessica Hardwick)指出,“现在这一切则是出于需要!”近日来用户在网上寻求的热门物件是返校必需品,包括书包、教科书、甚至是制服。

虽然用週末宠物看照服务交换某种技术维修,这听来有点奇怪,但是许多人对于这种省钱的做法已越来越熟悉。“我们总是在用某种方式交换东西。”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赫伯特(Jeanne Hurlburt)认为,“如果我给你一些东西,我希望得到等值或更多的回报。每一种关系就是不断的给出与取得。”比如:你可能会替邻居的老太割草,然后从她的花园换取一些西红柿,或者在品味接近的朋友裡,互相交换看过的书或电影。

现在在交换网站上,你可以看到有人用钢琴教学交换一双10号的鞋子,或用健身房会员资格交换搬家协助,当然,两个城市的人互相交换住所,让家庭旅游不需为住宿花费一毛钱,这样的故事则是每天都在上演。这裡有五个提示,帮助你使用你已拥有的物品和技巧,换得你所需要的东西:

透过一个免费的交换服务网站,能让你迅速地找到你所寻求的对象。比如登入TradeAFavor.com、SwapThing.com、 JoeBarter.com这些网站,你可以查询各式商品与服务,并且发佈自己的广告,当然,在最有名的Craigslist.org上还能依照城市分类,方便你在你的所在地进行交换活动。

2、广佈你的个人网络。

不妨用训练的方式让自己更加熟悉这种交换活动,一开始你可以先尝试与家人、朋友和其他熟人建立这种业务关系。赫伯特认为,“有效运用你的社会资本,这是相当合理的。这让你更好把握交换的公平性与可信度。”

3、研究价格。

“某项交换究竟是不是个好交易,这完全是见仁见智。”金钱管理网站DebtProofLiving.com的创办人杭特(Mary Hunt)说。但是在接受一项交换之前,先对这个服务或商品有个一价格概念还是比较好的。你应该先去网上比较此类商品价格,或是打电话询问当地某项服务的费率,无论是打扫房屋或是钢琴教授,在市场上皆有一定的行情。

4、交换性质相似的东西。

在一些更专业细分的网站中,你将更容易找到愿意用最新的Janet Evanovich小说跟你交换另一本科幻著作的人。对于书籍、CD、DVD这类物品,请尝试PaperBackSwap.com或 Peerflix.com这样的交换网站。此外,针对最近流行的假期互换住宿房屋,SmarterTravel.com的执行主编巴纳斯(Anne Banas)则指出,“这是一种很棒的省钱方法,不需要花费一毛钱,你可以住在对方家中,对方则住在你家。”她建议先使用KnowYourTrade.com网站,评比各大交换住宿网的优缺点。

5、保留报税记录。

从技术上来讲,交换交易也需要扣税。不过基本上这在报税中的重要性并不大,除非交换活动的比重已取代其他收入。“国税局要追踪的现金经济已经够困难了,以物易物又更不容易掌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总裁Tom Ochsenschlager承认。建议你不妨向会计师或财务顾问谘询,了解何时是备妥交易文件的适当时间。

大山眼中的中国变化

(星星生活特稿/捷克佳)差不多20年前,他出现在我家的电视屏幕上饰演小品令人捧腹,而今天,他却隔桌坐在我的对面侃侃而谈,讲述他在中国20年亲历的少许片断。

这位加拿大最高荣誉“加拿大勋章”的获得者Mark Rowswell,便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大山。他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中担任加拿大国家队的特使,现在则是以福特汽车形象大使的身份与传媒会面。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个值得回顾和展望的特定时间节点。1988年便前往北京求学,至今仍保持加拿大身份的大山,却已在中国生活2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经历了三分之二。其实不止这20年,84年开始学的中文,至今已经24年。”寥寥数语,大山瞬间便将数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dashan.jpg

大山说,自己对中文产生兴趣是和中国改革开放有直接的关系。1984年,即将进入大学前的高中最后一年,他在外面兼职打工,当时遇到一个来自中国的朋友,有意无意间教他几句中文,从此大山就对中文产生兴趣,并准备在多伦多大学选修中文课程。

事实上,大山与中国的渊源始自他的祖父祖母那一辈。几年前他曾去河南商丘“寻根”,终于找到自己祖辈在中国的足迹。八十多年前,他的祖父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在中国河南工作生活了两年。

与很多人一样,大山学中文在开始只是作为一个兴趣,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言本身也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学以致用,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大山当时心里并没有谱。

他说,五六十年代,也有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可是学中文却没有用,因为很难有机会去中国,那时中加两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往来等方面的交流极少。

迷途困惑之中,一个杂志的封面让大山吃了一颗定心丸。那是1984年夏天出版的一期《加拿大商业杂志》(Canadian Business)。大山还能清晰记得那期的模样,封面上有“中文”两个大字,几个人站在上面,下面则是一大堆人。

他回忆说,文章的标题写的是:未来世纪我们最需要的语言,恰好是我们学得最少的。作者在文章中建议人们学习亚洲的日文和中文。因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一些国家的日语热。大山认为,这个封面文章比较有远见的是,除日文外,还建议人们应当学习中文,因为中国也开始对外开放。

他说,虽然在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6年时间,但也引起外部世界的关注。邓小平在1985年再度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便是一例。

邓小平首次荣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是在1978年,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两次入选《时代》周刊的领导人之一。敏锐的媒体已经感受到中国正在经历重大的改革。

dashan_escape_w.jpg

(自2007年初,大山成为加拿大福特汽车公司对华人社区的形象大使,电视上可以看到他国粤双语版的广告。)

“那篇文章让我放下心,便依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中文。”没想到,对中文的痴迷更引导他进入遥远神秘的东方。1988年,大山在多伦多大学毕业后便远赴中国,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1988年11月份,大山被北京电视台邀请去主持一台中外联欢的晚会,因为主办方需要中英双语的主持人,就到北大找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大山于是被选中。“后来这样的节目挺多,但在当时还是挺新鲜的。”大山回忆道。

那台晚会给大山留下的一个印象是,做翻译的基本都是大学教授,那些给外国歌手翻译的,现场中英文致词的多是堂堂的教授,“因为那时会说流利英语的学生不多,但现在则完全变了。”

大山的谈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中外交流互动的格局,现今的中国,人们对外语和外国人已不陌生,在一些城市,也出现外籍人士的群居区。此外,据中国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学成归国人员总数共31.97万。

正是因为成功主持那台联欢晚会,大山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去演小品,也就是后来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央视1989年元旦文艺晚会。他在小品《夜归》中出演一名叫“大山”的青年,一句“玉兰,开门吧!”便使亿万中国电视观众喜欢上这个会说中国话的加拿大小伙子。“大山”一举成名,他也从此正式以“大山”为他的中文名。

dashan_1st_show.jpg

(大山在1989年CCTV元旦文艺晚会上因小品《夜归》一炮而红)

后来,大山拜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为师学习相声,1989年冬,他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位外籍相声演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洋笑星”,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近年来,他更将触角伸入到在演艺圈的电视剧、话剧之中,先后在一些剧本中担任不同的角色。2008年,大山还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最佳配角奖。

目前,大山在中国十分活跃,涉足演艺、教学、商贸等领域,以及诸多的公益活动,他自我定位为一个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使者。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出现的外国人不少,而且大山也不是第一人,但他却能在这跨度达20年的时间里获得中国观众的普遍认可,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究竟是缘于中国人民对于白求恩故乡友人引发的好感,还是他个人的努力结果,或是中国洋女婿的身份,还是其他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dashan_house.jpg

(跨越76年历史对比照片。2001年大山携儿子在河南寻根。1924年大山的爷爷、奶奶、两个伯父和姑母在商丘住所门口。这座小洋楼也是邓小平设立的淮海战役前线指挥部,现在已成为历史保护建筑。选自大山网站http://dashan.com/)

或许是他在中国已经“融入主流”并身临其境目睹中国繁荣过程的缘故,他说,“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用一两个事例来反映也是有难度的。”

他说,以北京为例,这20年尤其是奥运前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多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北京现在发展很快,体育设施、公路地铁、高楼大厦,简直难以数计。他说,除硬件外,人们的心理也发生很大变化。

大山也与姜昆谈到中国这些年的变化。他说,20年前去北京,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十年,但觉得那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人们与外面的接触不是太多。随后的发现正如姜昆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中庸不走极端,但事实上,中国人在现实中对于中西方的评价总是走极端,要么极其自卑,要么特别自傲。要么国外什么都不是,要么我们什么都不是。

不过,他所亲历的这2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认为,中国人现在更加自信,更加开放,也乐于接受外来的文化,但并没有否定自己的过去,没有放弃自己。“我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民族,而且挺开放大度的,愿意也敢于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有媒体贴切地评论道“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身为一个久居中国的外国人,大山有时会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形象的捍卫者,言谈甚至比中国人还激进。北京奥运期间,在CBC电视台主持的一档节目访谈中,人们明显看出大山对中国的偏爱。

大山认为,北京奥运使中国更加走向世界,表明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交流。中国总的发展趋势是很好的,尽管有些问题仍然存在,但8月8日前把所有问题解决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等中国都解决了再来。

大山说,这20年来,中国更加自信,更加有包容度,北京奥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西方媒体问我,奥运会改变中国吗,我回答这很难说,中国的变化速度可以说翻天覆地,我们这边20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他说,“中国的变化不是因为举办奥运会,申办之前就一直有变化,而且是迅速的发展。奥运给中国带来一些变化也是应该的,但把奥运和30年本身的变化具体分开很难。”

刘香成:《一个国家的肖像》

以下图片均来自刘香成(Liu Heung Shing)的新书《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中国人的近60年的生活是从照片中的第一个人开始的,他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他的意志就像是圣旨,只有听从,没有违抗。而60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异的发现我们除了被赋予了挣钱的权利,其他什么也没有。以前有个老师说的很有意思,看看中国有没有本质的变化,就去看看那些那些大学里还有没有那个人的塑像!

Excerpt from the interview

"I wanted to show daily life in different periods," said Liu, "because Mao dominated daily life for such a long time."

"I see myself as a Chinese exile who lives in China again. But I like the distance I have。"said Liu.


FROM MAO TO THE SPACE AGE


Source:SPIEGEL

Hou Bo
Chairman in a robe: On May 31, 1956, Mao Zedong took his first ritual swim in the Yangtze River.

Li Zhensheng
Schoolchildren shouldering wooden bayonets take part in the National Day parade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1966.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d just begun.

Zhang Yaxin
When Mao launch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is wife Jiang Qing, a former actress, assumed the role of cultural czar. She banned all but five Beijing operas, two revolutionary modern ballets, and one symphony. All eight pieces were later filmed -- to provide the entire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its only officially sanctioned entertainment.

De Xiuxian
Marshal Ye Jianying holds court on the beach at a resort in Hainan province. Ye played a key role in arresting the "Gang of Four," which effectively ended the chao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 Xiuxian
Deng Xiaoping, who had recently been reinstated as vice premier, sits to the right of Chairman Mao in Mao's study, in 1974. To the left of Mao is his chief body guard, Huang Dongxing, and behind the group stands Mao's personal staff.

Liu Heung Shing
Two Chinese teenagers who are members of the Young Pioneers perform in a skit to denounce the newly disgraced Madam Mao in Shanghai. Following the death of Chairman Mao in October 1976, the so-called "Gang of Four" headed by Madam Mao were arrested. She was brought to trail in 1981 and sentenced to death penalty with a two year reprieve. She died in 1991.

Xu Haifeng
Shanghai's famed Xiangyang market, prior to its closure in June 2006 to make way for new development amidst soaring property prices across China, but especially in Shanghai.

Zheng Pingping
In October 2005, 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manned spacecraft from the Gobi Desert.

Liu Heung Shing
Pu Jie, the younger brother of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smiles in front of his former home in the Forbidden City. Liu Heung Shing, editor of a new photo book, took this picture.

Qin Wen
Chinese workers plying their trad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se River, here pulling a boat upstream. They are naked to protect the few clothes they possess.

Liu Heung Shing
China's first millionaire, Li Xiaohua, a former Red Guard sent to the countrysid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ies on the hood of his new Mercedes-Benz.

Zhang Peng
In the trend towards art photography that gathered momentum in the early 2000s, incongruity is all the rage. Here, a child is dressed in the ornate costume of Beijing opera performer, beneath an oversized head piece.

刘香成的中国叙事



刘香成第一次明确的身份意识与红领巾有关。那是1957年的福州,6岁的刘香成是鼓楼一中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小学生胸前佩带的红领巾,是这个1949年建立的新国家表现自己"先进性"的诸多努力之一,也像很多事物一样,它来自于苏联的影响。列宁与他的布尔什维克在沙皇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后,东正教传统中小孩子的"主日课"时的红领巾,摇身变成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少先队的标志。自1917年以来,苏联的道路为饱受羞辱的古老中国,提供了意外的选择。

班里几十位同学中,刘香成是唯一没有佩带上红领巾的。"就像全红中的一点黑,黑就是我",多年后,刘香成回忆说,"这也是我领会到新中国的制度的开端。"

阻碍这条红领巾的是刘香成的出身。原有的社会秩序被彻底颠覆了,在乡村,贫农批斗地主、分了后者的家产,在城市,资本家被打倒,一种求新的观念弥漫在社会气氛中,人们或许尚不清楚该拥抱的新价值观是什么,却知道需要抛弃所有的旧思维、旧秩序。鼓楼一中小学位于福州军区的北门,它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军队干部子弟,他们是新秩序中最上层的群体。

出生于1951年的刘香成,算得上是典型旧秩序的后代。他的一位外叔公是清朝末年邮传部尚书陈壁,在中国历史上,他的名字除去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紧密相联,他还曾挪用了部分福建马尾船厂的经费来修建慈禧太后的颐和园,他还拥有中国士绅阶层对教育的热心,在他创办的一系列学堂培育出众多学生中,最著名的一位叫梁漱溟。

刘香成的父亲刘季伯则是失序的民国年代中自我奋斗青年的缩影。他的出生地湖南的湘潭,山清水秀却很贫穷。读书、当土匪,或者从军,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三种方式。刘季伯幸运的成为一名将军的助手,并被送入上海的一所大学培训,毕业后他先是成为蒋介石的福建省国民政府的一名官员,然后在一所学校里教书,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小姐叫陈伟雯――陈姓大家族的一位小姐。

这桩地位不对等的恋情,最终成就了婚姻。他们住进陈家赠送的一座四合院里,邻居中有一位叫严家淦,当蒋介石1975年在台北去世时,他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总统。

稳定的生活没有持续多旧,混乱而焦灼不安的1949年到来了。刘季伯夫妇没有听从严家淦的建议前往台湾,他选择了去香港,这个南中国的殖民小岛拥挤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对新秩序心感不安的商人、官员、知识分子、黑社会和普通难民。在那里的他又意外的成为《星岛日报》的社论作家,为他牵线的则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也像他那一代人中的很多一样,刘季伯的民族情感远远高于党派之争。他在1950社论中,他将新中国比喻成春天的到来。

刘香成出生在1951年10月的香港,是这对夫妇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3年后,他的母亲抱着他又回到了福州的老家,因为刘季伯相信"教育还是大陆好",香港只是个小渔村。

福州那座四合院在1954年时不是私有财产了,从居委会主任开始,好几个新住户搬了进来。不过还有几间留给了刘香成和他的母亲。

在刘香成懵懂的童年岁月里,中国发生着眼花缭乱、深刻的变革。在国际上,她已在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中战胜了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她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第二重要的国家;而在国内,它要更改持续了上千年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心理,她发动了土改,解放了妇女,镇压了地主、资本家、反革命,将党支部建立到每一个村庄。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毫不迟疑的进入人的内心。人们检讨自己,揭发别人,热情高涨的投入集体生活,长期受困于"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正在被锻造成同一种力量、同一个声音。当然,牺牲者经常被忽略掉,如果你没有进入这一致的声音,就会被隔离,被视作异端。

6岁的刘香成是如此渴望变成这一致的声音中的一个,但是他有个那样的家庭,而且是出生在香港的华侨。

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开始做出别的努力。在每个星期三捡石头的义务劳动中、在挥舞着扫把到处赶麻雀的活动里,他特别积极。"我打苍蝇比谁都起劲",他说,"我的苍蝇都是满盒满盒的交给班主任的。"但是他的成绩单里的政治表现一栏从来只是两分、三分,满分是五分。

不过,出身并非全是坏处。人民公社与大跃进运动之后,饥荒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刘香成没目睹过大规模的死亡,却记得城市里的饥饿对人的摧残。他看到没有粮食、没有油水吃的邻居,浑身都水肿了,还有一个人拿着一条发霉咸鱼去做一碗很大的汤,出来的就是骨头,已经没有鱼了。他还记得,当街道杀一头猪时,所有人都会去排队去买猪肉,他排了好长时间买了二两的猪肉,全都是肥肉,大人告诉他肥肉是照顾你,人们都不想要瘦肉,没有油水。但在香港的父亲寄给家里外汇券,可以到特别供应店里去买黄油、食品,所以,他没有太深的饥饿记忆。

他对红领巾的焦虑感到了1961年终于结束了。父亲希望他回香港,国内愈演愈烈的政治浪潮不知会把这个国家带向何方,席卷多少人,香港与内地的流通也日益困难,小小的罗湖口岸越来越具有政治意义。

刘香成的离开,变成了学校的新闻事件。在那个准备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年代,出国是件稀奇而重要的事。校方特意召开了全校大会,所有的同学都站在操场下,观看刘香成戴上红领巾。



当刘香成向我讲述起福州的四合院,去追赶麻雀的时光,还有红领巾带来的焦虑时,阳光正穿过木棱的窗户打进屋内,他的银白头发亮亮的。那台同时可以放八张唱片的唱机的扬声器中正传出"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悠扬女声,时空一下子错乱了。

我们坐在距离北京景山公园不远的一个四合院里,它400平米的面积比不上福州的那一个,但在日渐面目全非、被巨大钢筋混凝土建筑挤压的北京城中,它散发出北平式的悠闲味道。当1994年买下这个院子时,刘香成准备开始一段人生的新旅程。他之前的体验丰富、却路径清晰。他是华人世界最知名的摄影师之一,为《时代》、美联社这样的世界最富盛名的新闻机构工作过,还经常被冠予"第一位普利策新闻奖华人获得者"――尽管那只是一项集体性荣誉,它在1992年被授予……

我是在2001年2月第一次见到刘香成,那时他是新闻集团中国区的高级副总裁,自1994年决定搬到北京后,除去他创办过一份寿命短暂的《中》月刊时,为《时代》拍摄过江泽民1997年访美的一组照片外,他逐渐告别了一线的新闻业。 他先是成为了时代华纳集团的北京首席代表,促成了财富论坛在1999年上海的召开。接着,他又加入了澳大利亚人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其想进入中国市场勃勃雄心,疏导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的形象在1990年代末再次发生改变了,革命、社会主义、第三世界这些昔日的政治符号正在褪色,她变成了全球最庞大与诱人的新兴市场,蕴藏着无穷的机会,吸引着人群与资本的蜂拥到来。但是,像两百年前英国人马噶尼到来时一样,这个市场被种种隐藏的、繁复的规则所左右,涉及权力、金钱、阶层还有敏感的面子。这个国家正在为自己的错乱的身份认同焦虑不安。

刘香成发现自己的经历与身份,为了解这种复杂性提供了意外的便利。而事实上,自从福州的古北一中小学起,他就一直在练习不断适应新的身份。



196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喧闹、动乱、被各种灾难和新观念充斥了年代,它也是老式的华人社会与殖民地统治的混合体。

刘香成自始就没有对香港产生认同感。"广东话我一句听不懂",他说,他对于六十年香港的气氛也缺乏兴趣与记忆,想必他在同龄的少年中,再次发现自己像个旁观者。他宁愿生活在父亲所构造的新闻世界里。刘季伯此刻是《大公报》的国际新闻编辑,他也是六十年代香港仍旧活跃的左派力量中的一员,他的同事包括闻名一时的新闻人,他的桌子对面就是曹聚仁。

他们大多是理想主义者,尽管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却流淌着中国传统文人的血液――充满忧患意识。他密切注视着国内的一举一动,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许也从未认可香港,相信这不过是暂居之地,他们终究要回到广阔的大陆的。他们穿着整洁的白衬衫,参加红五月歌唱比赛,为中国取得每一次进步而欢呼。但是,他们也感受着国内气氛的变化,那个曾代表"春天"的政权变得让人越来越不安了。毛泽东像挂在中环的中国银行大厦的外墙上,个人崇拜和暴力语言开始流行。新闻也有了意识形态,而作为"进步报纸"的《大公报》是不能报道阿波罗登月的,因为"它是美帝国主义的胜利",而香港要与中央保持一致。

刘香成记得父亲私下的抱怨。事实上,高中的岁月里,他已经对国际新闻了如指掌。"暑假在家时,别人都去玩,他让我把美联社、路透社的新闻,翻译成中文,然后他来改"刘香成说。报社印刷机的声响,和油墨的清香,刻入了他少年的记忆中。

所以,当他1970年决定前往美国上大学时,自然希望学习新闻。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制止了他,"新闻是实践",所以他选择了国际关系――这多少也是他翻译了那么多国际政治新闻所致。

1971年秋天,20岁的刘香成成为了纽约Hunter College的一名新生。比起生活了10年的香港,纽约是个更大、更自由的世界。他似乎也从未培养起对香港的情感,即使多年后提起,他也总是用"狭隘"、"工具化"、"经济动物"的词语来形容它,似乎丝毫没兴趣。6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典型的"难民社会"――人们被物质压迫和对国内灾难所带来的惊慌失措所困,没兴趣关心更多。

不过,他对于中国的兴趣从未减弱,因为身处美国,他的中国人意识增强了,而且获得了另一种观察角度。他读定期出版的"中国新闻",它们是由一群耶稣会的神父们收集整理的,这些葡萄牙人在香港、澳门收听中国的广播,而且能够听懂毛泽东的湖南话,他们把毛泽东、林彪的讲话翻译成英文。他读不懂中国古文,就依靠美国汉学家来深入中国的传统、政治结构与社会心理。他有一个学期论文就以中国的法家为题。在中国,做人遵循儒家的思想,但执政选择的却是法家――是这个年轻人对那时中国政治的看法。

但改变刘香成命运轨迹的不是政治哲学,而是他一门选修课。他在摄影课上的主要内容是在纽约街头随意抓拍路人,这勾起了他在香港时夭折的艺术探索――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学了几年的油画,却没发现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才能。由这些摄影习作制作成的简易的摄影集,意外的吸引了Gjon Mili的注意。这个阿尔巴尼亚人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他与毕加索合作的"光笔"系列,改变了人们对于观看的态度。鼻梁上架着粗黑框眼镜的Gjon Mili建议这个中国小伙子来他工作的《生活》做他的实习生。

刘香成第一份工作的最初9个月是这样度过的。白天,他为72岁的Gjon Mili整理资料,傍晚五、六点时,他们坐在一起,老人家拿来一瓶威士忌,切一块香蕉和苹果,咬苹果喝威士忌。这时候,Gjon Mili开始指着墙上贴的从报纸剪下的各种图片,告诉这个年轻人,这张为什么好,那张为什么不好,解读事件要比抓住事件更重要。有时,他还把老朋友的亨利・布列松的照片拿出来品评。

"整整9个月里,他从来没有谈过技术问题",刘香成说,"但结束时,他对我说,你应该去中国了。"劝他回中国的不止一位,包括一位时代公司的高级主管。他让刘香成在公司图书馆里阅读收藏的所有关于中国的照片,其中最令人难忘一部分来自布列松。

刘香成想回中国像当年的布列松一样记录这个古老国家的变化,但在此之前,还想去欧洲游荡,他才25岁,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前往西班牙,正是这个国家著名的独裁者佛朗哥去世一周年,在他镜头里戴红帽子的是佛朗哥的支持者,他们与改革派在街头追来打去。他还认识了社会党领袖阿道弗・苏亚雷斯・冈萨雷斯,后者是个34岁的年轻人,他带着刘香成等一班海外记者一起喝咖啡,给他们谈社会主义,几个月后,他当选为首相,开启了西班牙的民主年代。

刘香成接着前往葡萄牙,跟随着葡萄牙共产党竞选的旅程。"葡萄牙的共产党开着拖拉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就露天烧烤,煮猪肉、做三明治什么,"这情景让刘香成大感意外和有趣,"这跟中国的共产党很不一样。"接着,他又去了法国,他申请临时记者证去拍摄新总理。当他从总理府走出时,看到巴黎街头报亭里全部报纸的头版都是毛泽东的大幅相片,他意识到毛泽东死了,中国历史的又一个转折时刻,他要回到中国。

他上一次回中国还是1969年,那时他高中毕业,去广州看姐姐。他住在全广州最好的华侨饭店,房间正对着珠江,在文革中武斗最严重的时刻,一些被捆起来的尸体沿珠江而下,漂到香港的海边,震惊了当时的香港人。他对1969年的中国的记忆是荒诞且压抑。他在一家理发店时,那位给他理发的老头突然对他说"站起来"。他回问,"站起来干什么?理发不是要坐着理的吗?"老人家语气肯定,站起来,跟着我读。然后他转身,让我跟着他读毛语录。他也记得去餐馆时,总有很多人排队,服务员来到桌面上,就把一大把的筷子扔给你,让人倍感压抑。

这一次,刘香成感觉到空气中的微妙变化。他从巴黎赶到香港,再来到广州,准备前往北京去拍摄毛泽东的追悼仪式。但从广州到北京却必须通过中国旅行社才能安排,时间来不及了。就像两年前纽约一样,他把镜头对准了广州的普通面孔。他在珠江岸边看到人们打太极、看报纸。"他们的神态和1969 年的中国不同了,他们的身体语言表明他们放松了,阶级仇恨减弱了,他们把包袱放下来了",刘香成回忆说,"我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想要报道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我手中这本《毛之后的中国》是1997年印刷出版的,是1983年首版已来的第四版,它十六开大小、只有105页,收录了刘香成1976年―1981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96张照片。

这本薄薄的书,不仅是刘香成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历史意义,理查德・伯恩斯坦在1997年的评论或并不为过。"当刘香成中国摄影集在13年前第一次出版时",这位《时代》当时的驻京记者写道,"它立刻被那些理解处于令人惊叹的转型的中国的人们认出,这是1949年以来共产党当权以来,这个国家最真实与时刻的照片呈现。"

当刘香成在1960结束了他对红领巾的焦虑时,中国已决意将自己像铁桶一样封闭起来。在整个六十年代,全世界对于毛泽东进行的实验着迷不已,他们不知道一代中国人其中遭遇的精神与肉体的摧残,却对于它光辉、充满理想气息的宣传语言难以自持。但中国问题的观察者们至多只能在香港,好奇的打量这个竹帘后的神秘中央之国,以至于费正清诙谐的评论说,自从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派往月球的人都比到中国的多。来自外部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观察与记录是如此之少,当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获准来旅行拍摄时,像是被恩赐了罕有的特权。

一直到1979年中国正式接纳西方新闻社派驻的记者之前,关于中国的描述都是零星的。而且,这些涌到中国的观察者们经常被眼前的情景弄得失去头绪,这个被一致样式、颜色服装的包裹的国家,人们表情漠然,公共场合到处都是空洞的政治标语,在外来者的镜框里或是笔下,它们可能被轻易贴上标签、被归类。而掩藏在表面下的更真实、情感涌动的世界却被遮蔽了。

但刘香成却真切的感受到了。事实上,他在潜意识一直在为这时刻做准备。"从福州戴着红领巾离开时就开始准备了",他说。当他1976年来到广州时,计划更明确了,"我非常兴奋,我要拍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毛泽东去世时,他只能在珠江边徘徊,1978年底他作为《时代》首任驻京摄影师,可以到全中国拍摄了。他儿时的情感体验,他通过汉学家的著作进行的知识积累,他与Gjon Mili在午后进行那些似懂非懂的交流,在美国与欧洲游荡经历,如今似乎找到了一个汇聚点,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年轻艺术家的敏感,他能洞察到细微的变化之下,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戏剧性变化。

他看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高举拳头的批斗"四人帮"的舞蹈,在已折皱的毛泽东墙画下端着大碗吃饭的老人,身穿军大衣举着可口可乐瓶子的年轻人,坐在故的广场上的双手抱在胸前的溥杰,戴着墨镜的小镇青年,左手抚摸着爱人大腿的公园情侣,帖满大字报的西单民主墙,举着"要艺术自由"的头发零乱的艺术家,站在主席台鞠躬的邓小平、赵紫阳与胡耀邦……毛泽东的形象,经常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他的镜头中,有时是一副画像,有时是几枚纪念章,有时是一个巨大的雕像,更多时刻,他没有亲自现身,却让人时时感到他的存在。

这个国家正从阴影中走出,开始学习或者重温很多事物,他们大口的呼吸,跳不是忠字步的舞蹈,把头发烫成弯曲的形状,练习在公开场合接吻,滑旱冰取乐,创办私人的企业,对着奇怪的广告牌出神……

那是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或许色彩仍旧是灰暗的,物质仍是匮乏的,但是空气里却飘荡着希望,像是一个漫长冬日后的初春。

刘香成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有优势把握这些变化。他有局内的人体验,却又有着局外人的敏感。他的外表与性格也帮助了他,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你是这样的面孔和皮肤,不管你生活在哪里、操什么样的语言、属于哪个国籍,你永远都是中国人,他们可以更容易信任你。刘香成就这样在各个地区旅行,好奇的打量一切。Tiziano Terzani是当时《明镜》周刊的记者,在他记忆中,刘香成经常开着那辆有挎斗的军绿色摩托车,不知道他是怎样搞到这军人和警察专用车子的,因此他不用像其他外国记者一样必须坐外交部指派的车辆。"……他不为人察觉的骑着车,站岗的士兵有时还向他敬礼",Tiziano Terzani回忆说。

他那一贯的幸运也从未离开他,像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来自西方的新闻记者在中国是个特权阶层,他们可以享受到优越的物质生活,还可能和本地最杰出的人士成为朋友。他30岁的生日时,侯宝林送来自己的字,黄永玉他们教他怎么吃大闸蟹,怎么欣赏俄罗斯曲,当白桦因为那句"我爱我的祖国,但我的祖国爱我吗"而成为舆论的中心时,他就直接去家里拍他。"觉得很幸运,他们把我当成个小弟弟",他回忆说,"我也觉得这个职业非常美好的,我要去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自由,有这些老先生,你的成果又得到人家的欣赏。"他记得北京冬天的气息,房前堆放的大白菜,有时吃完午饭出门,还能看见有骆驼进城。



《China after Mao》改变了很多人的观看方式,就像布列松镜头中的1940年代末的中国一样,它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的定格。即使直到2008年2月,我才第一次翻阅到这本书,但其中的一些形象早已是我记忆中的一部分。那几个坐在天安门广场上、借助路灯阅读的高中生,还有三个穿军装、戴墨镜的少年,似乎变成了八十年代气质的某种标志。我相信,很多中国年轻一代摄影师的成长过程,都曾受惠于不到30岁的刘香成的视角。这些照片中,有冲突,有隐喻,有疏离感,也有技巧,但其中始终有一种动人的情绪,对于这一点,Tiziano Terzani的评论再准确不过了"对刘来说,中国不仅是个值得发现的真相,而且有关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刘香成还在继续长大,他还是那个精干的小个子,头发比别的年轻人白得更早,他从《时代》跳到了美联社。中国继续开放,社会的步伐走走停停、开开合合,他继续捕捉中国的面孔与情绪。

但是,他的身份意识从未减弱,不断的自我证明是他减缓焦虑的方式。他要离开中国,因为"别人会把我在中国的成就打折扣,因为我是中国人"。美联社的分社遍布全球,他有足够的选择。

他先是前往洛杉矶,这是个引人羡慕的职位。他在海滩旁有自己住房,开一辆敞篷车,随身携带刚刚出现的第一代的移动电话,每天有大把时间带着新婚的法国妻子晒太阳。

这种生活悠闲,却也令人厌倦。"我身上有湖南人的较劲的东西",他后来说,尽管他从不会讲湖南话。他要去印度。

1985年初的新德里刺激却混乱,甘地夫人刚刚遇刺,这个古老的文明在现代世界里步履艰难。在印度发现,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人们对宗教的虔诚的态度也与物质匮乏密切相关。

在新德里的刘香成还同时要负责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有时,他还要前往阿富汗,一个即将崩溃的苏联正在进行其最后一场战争。为了获得签证,他陪着苏联驻新德里大使馆的克格勃喝了六个月的威士忌。在阿富汗的战场,他被人用人枪枪指着你的脑袋,看着四处充斥的苏制的坦克、大炮。苏联撤军后,他还目睹了瞠目结舌的内战,那些吸食完毒品的阿富汗战士跟着坦克从山坡上冲下来,兴奋无比的神情。他和另一位摄影师就在距离不过100米的一个有篱笆的小房子,不停的拍,沉浸在同样的兴奋里。回来冲照片时,他才觉得后背发凉,"他们手持的那个火箭筒,如果稍微晚两步,我就会被轰掉。"

四年后,他再次准备离开,因为"我证明了我在哪里都能做好工作,不仅是在中国"。他前往了韩国,那正是汉城奥运会期间,也是民主运动的高潮时期,学生与警察的冲突愈演愈烈,催泪弹的味道四处弥漫。"我每天的差事就是吃完午饭戴上一个防毒面具,出门转",他说。后来,他对防毒面具是特别的敏感,而且他的防毒面具的那个玻璃同时是个眼镜,这样近视眼的他可以拍照。


汉城之后,又是莫斯科,这个曾代表人类希望的社会制度正在轰然倒塌。在这里,40岁的刘香成迎来了他职业生命里的另一个高峰体验。他意外的、作为唯一一的在场记者,拍摄到了戈尔巴乔夫告别演说时的照片。他记得走出克里姆林宫时的壮观场景,等在外面的大批记者们看到他突然跑出后,几百个人开始叫喊"fuck you",他们知道这个人获得了独家新闻。第二天,照片登上了全世界主要报纸的头版。"我知道了,fuck you就意味着独家新闻",即使今日,刘香成对那晚的奇特场景记忆犹新。也是在这一年,刘香成和他在莫斯科的同事们,获得了普利策现场新闻图片报道奖,他的另一部摄影集《苏联,一个帝国的崩溃》也在这一年出版。



刘香成给我最初的印象,除了他的银白头发,还有他的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倨傲。2000年时,他作为跨国媒体公司的管理者的身份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还是北京社交界的一位名人,在时尚杂志的社交栏的照片中,我有时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唐装里,右手端着香槟酒杯,笑意盈盈。在一些记者招待会上,我看到他陪在鲁伯特・默多克或是他的儿子杰智・默多克左右。

那时,我24岁,刚刚大学毕业,满脑子美国式新闻业的光荣与梦想。刘香成是我眼中最接近这一传统的中国人,与其说我对他的新闻理念或是个人哲学感兴趣,不如说我对他和那么多金光闪闪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普利策"、"时代"……我试图留给他深刻印象,结果变成了笨拙的自我表现,不过他办公室悬挂的那张1981年的天安门广场的路灯下阅读照片。

大概是2006年,我第一次前往他家。那天下午,我穿过了故宫的红墙,看到了护城河的水光,崇祯皇帝吊死的那座小山包也仍挺立在那里,这个夹杂在毫无特色的厂房间的四合院,像是一个不断消失的文明散落在各处的残存物。

那个下午,我们坐在院子当中喝茶,那两棵石榴树正在旺盛生长,准备孕育果实。刘香成缓缓的端起茶壶,缓缓的说话,他谈到了俄罗斯的特别光线,它使曝光后的胶片有中特别的效果。我喜欢他流露出的诗意,但似乎仍未找到和他交谈的方式。

他的外表和言谈尽管显得随意,却又是一丝不苟的。看着院子的灰色砖墙,我记起他曾说,四合院讲究的是磨砖对缝,所以这每一块砖都是人工打磨出的,每个工人每天只能磨出八块。我对于细节过分敏感的人,总是心感不安,似乎怕打破他们惊心设计的游戏规则。

而且,他似乎习惯于在自己的逻辑内起承转合,他只讲,我的疑问就像打在顾自旋转的转盘上,要么被忽略要么就被无声息的弹回。

也是在那个下午,他提到自己已经进行了两年的计划,他编辑一本1949―2008年中国的摄影集。"你觉得他们镜头里是中国吗",他突然问我,没等我的回答,他继续说,"我觉得那怎么不是我看到的中国呢。"他指的是英文世界已经出版的一些著作,其中一本是我们都看过的《The Chinese Century》。

我对此不置可否。我们生活在一个影像过分泛滥的年代,人们用对形式感的推崇,来掩盖思想与内心的苍白。在北京,一个自认有文化的年轻人经常会脱口说出"一张好照片胜过千言"。

我刻意很少去少去翻阅照片,去通过图像来理解世界。不过,他的情绪我再理解不过了。鲁迅1920年代香港的演讲中,感慨我们是个"无声的中国"――我们不习惯整理与分析自己。8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经历一个接一个的震荡,几代人中国人在应接不暇的变化中,激发出热情、丢失掉纯真、体验到爱、无奈、孤独、忧伤、理想与仇恨……但关于这一切,我们的记录、探讨显得稀少与苍白。即使做出的陈述,又带有过多的扭曲。

通过编辑一组图片,刘香成试图寻找自己理解的中国六十年。在某种意义上,它既是再一次的自我证明――他为理解中国提供了某种影像上的标准;同时,这或许也是他继续寻求身份认同的方式,他的命运已经和这个国家紧紧相联,这个国家正大踏步却脚步慌乱进入现代世界,在上千年的领先和150年的落后所制造的混合经验里,它急于证明自己的再度强大,就像北京奥运会的口号"we are ready"。这也是刘香成将2008年作为一个历史节点的原因:"中国人盼望了很长时间,盼望的含义之下,就说我在这个世界的大家庭里面,我也坐在主桌上了。"但你仍可以感受到,即使坐到主桌上,我们的内心仍有多么强烈的要证明的倾向――希望别人看到、承认我们坐在了这里。



之后,我们偶尔见面,我一直对他的计划深感兴趣。既然他自认要编辑一本中国摄影师视角中的中国,它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记得他四合院的家里,到处充斥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一张鸦片床――自1980年代初购买以来,它就跟随他在全世界搬来搬去。它们都是中国某种符号,既然他讨厌西方视角通过符号理解中国的浅薄与单调,那么他将提供的是什么?我记得1996年时,他雄心勃勃要创办的全球中文杂志名字就叫《中》,而英文则是The Chinese,但它却不幸夭折了。而且,我知道他的挑剔,他不会忽略餐馆里的一道菜、他身上的风衣的缺陷,他该怎样面对那些中国那么多摄影师拍摄出那么多的照片呢?我记得他曾扔给我一本国内著名摄影师的影集,"你能从里面挑出一张好照片吗",他再一次没等我回答,"我看一张也没有。"不过,我相信他的耐心,他不是可以等待一个工人以每天磨八块砖的速度去盖一座四合院吗?

我的浓厚兴趣中夹杂的怀疑,在200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慢慢消退了。那天,我们先是在满福楼的吃了涮羊肉,然后在他的房间里一边喝着苏格兰的Single Molt一边聊天。他的谈兴浓厚,在路过景山公园西门时,他指着那排平房说,过几个它们就要拆了,可以露出公园的红墙,多美啊。在饭桌上他则激动得说起他的新闻理想:"在美国,当人们想严肃的讨论一个问题时,可以在《纽约时报》上争论,在英国可以是《金融时报》或《经济学人》,中国却没有这样一份让人信赖的报纸或杂志……当外人想了解这个国家的主流舆论时,却找不到。"

他也说起去编辑这本书,是一个"孤独的历程","我看到那么多西方记者、专家谈中国谈得莫名其妙时,我很急,但是你看到自己国家的人也按这种方式这样说话时,就更急了。"

他还说起比利时的汉学家Simon Ley用宋朝的一张画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形容:那张画里的森林是着火了,但是上面有几只鸟飞过,每只鸟拿了一滴水飞到火上面来救火――看起来是那么的徒劳无力。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帮助父亲翻译外电的少年,想起了刘季伯那一代人内心的焦灼与感慨。眼前的刘香成剥离了所有外在的符号身份,变成了有点老派的知识分子。

这或许也是他生活中最放松与自在的时刻,他回忆去见中国领导人的场景,谈论西方人对中国理解的偏差。也是在这个晚上,我趴在他的电脑前,去看他初步选出的1949―2008年的中国的照片。这是一次快速的翻阅,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照片似乎正在连接成一致的叙述节奏,我喜欢其中散发出的既亲切又疏离的情绪。

对我而言,观看这些照片,像是一次再度发现中国的历程。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这些历史经验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它们经常像是抽象的名词存在我的生活里。

对于刘香成本人,这更是再度发现的过程,不仅是中国,也是他自己。他面对浩如烟海、价值观迥异的照片做出选择。过去五十年中,中国摄影世界被两种世界观影响着。前三十年是一个意识形态左右的时代,人们观看方式来自于特定的政治与道德秩序,《人民日报》在1974年进行的对安东尼奥尼的批评再生动不过的表明了这种视角,这位意大利导演被指责为"专门去寻找那些破墙旧壁和早已不用的黑板报","不愿拍工厂小学上课的场面,却要拍学生下课'一拥而出'的场面","故意从一些很坏的角度把这座雄伟的现代化桥梁拍得歪歪斜斜、摇摇晃晃"……那个年代投身摄影师的也印证了这种观念,刘香成发现,很多人是退伍军人出身,只要人高高大大的,就可以扛摄影机……

但转瞬之间,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中,摄影又变成了庞大的消费工业的一部分,人们不停的拍照,是因为它能提供娱乐、刺激购买力……过多的图像不再像是加深记忆,而经常使记忆消失,它们变得像是某种麻醉剂,使人们感受钝化……

刘香成要在这样的迅速变化中,建构出自己的逻辑,寻找自己的情绪。他能依赖的除去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感知,其中蕴涵了深厚的同情,这种同情心使得我们昔日和今日的荒诞举止,显得不仅仅是荒诞。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不断翻看刘香成编辑的这些照片。从身穿棉军装的解放军进城,到巨大的路易・威登广告下的行人,六十年来,这个国家一路上走来,经历过那么多匪夷所思的变化,却似乎仍旧生机勃勃的前行,这令人赞叹,也有同样多的无奈。

我喜欢刘香成的那个比喻,他说中国像是水面上的鸳鸯,表面非常安静,在水下面它的脚是在拼命划动的。仔细想来,大多数中国人平静的外表下,都隐藏着多少戏剧性的故事。

刘香成兴奋的等待着《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的出版,他乐于谈到他的出版商Taschen的传奇经历,并等待今年七月举办的盛大的首发式Party,他喜欢得到人们的关注,生活在聚光灯下,被人们谈论,这既是他孩子气式的好胜心,也是缓解他一直隐隐的身份焦虑的方式。

这本书的封底照片是一个滑旱冰的青年正单脚滑过毛泽东像,这是他在1981年的大连拍摄的。他的第一本书的名字仍有时代意义,过去六十年的中国,不正是因为毛泽东而划分的,前三十年,人们在他的意志下生活,而后三十年,人们则试图清除这种影响,却发现他仍在强有力的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2008年10月10日星期五

英代尔控告硅谷华人旅行社

多维社记者吕贤修报导/在中美两地旅游业工作了10年,2004年,张晨斐在邻近硅谷的Santa Clara创立了Intellife Travel。这家网路与实体各占一半营业额的旅行社,目前连老板只有2人。但她没料到,有朝一日,自己居然会和英代尔这个巨人对簿公堂。

2008年9月25日,张晨斐收到英代尔的控诉书,指她的公司Intellife Travel, Inc,以及网站www.intellifetravel.com未经授权使用了英代尔的商标名。对此,她感到不解。她对多维表示,据她所知,美国企业在注册公司名时,政府都会审查是否重复。Intellife Travel在加州政府,以及旅游业公会都过关了。而且英代尔以INTEL注册的商业经营项目,也不包含旅行业。当初,公司名是来自一句服务口号“Intelligent International Lifestyle”的缩写。此外,Intellife的发音是是“Inte…Life”,她从没想过要占英代尔的便宜,不知为何仍发生这种事。

其实,这个故事在1年前就开始了。07年8月,张晨斐收到英代尔委任律师的来信。对方在信中非常有礼貌,请她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她也很有礼貌地回信了,说这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而且业务与英代尔完全无关。但她没想到,接下来的第2封信,就不比较客气了。信中指出Intellife Travel对英代尔的伤害已经造成,而且律师不断打电话来,要求必须改名。

虽然信中强调,英代尔希望友好地解决这件事,但她仍感觉自己受到威胁。张晨斐猜想,对方先摸透了这是家小公司,而且负责人是个说话有口音的华裔女性,对付起来不费力。过程中,她曾提出解决方案,包含在所有客户能看到的地方,包含网页都注明旅行社与英代尔无关,还有公司名称省去空格,变成IntellifeTravel, Inc,但对方律师都不同意,不断表示将提出控诉。

在控诉书中,英代尔的要求包含改名、支付包含律师费的法律费用,并赔偿已经造成的损伤。张晨斐说,任何一部份,对她都是无法承受的损失。连看似单纯的改名,公司都将因此损失4年来累积的网路顾客,生意等于从头来过。此外,从全球数百家航空公司、酒店、租车获得的佣金支票,因为公司名称改变,也将无法兑现。若一家家通知改名,需要大量人力。

这段期间,她也作了些研究。她发现,有些网域名有INTEL这几个字母的网路公司,如果是乏人问津的空壳公司,英代尔的律师根本不理睬;至于规模大的公司,即便名称中有这几个字,对方也不处理。她猜想,对方律师是有意针对自己这种规模的公司,借着这种稳赢的官司,向英代尔或被告收取费用。

张晨斐在公司的网站上发起了连署,从此也许可以看出她的心情。“华人在美国是弱势民族,但我们绝不能是永远被欺侮的。今天我们Intellife Travel屈服了,明天律师可以凭借同样的理由,欺侮上百上千家弱势企业。”

她对多维表示,INTEL这几个连续字母,有可能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单字里,比如intelligence, intellectual。照英代尔的说法,只要是公司名或商标中出现这几个连续字母,就触犯了商标法。“怎么能说是他们的财产,就垄断这些字?难道作窗户的,就不能用windows这个字吗?也许他们是要保护自己,但也有点太过头了!”她怀疑。

29日,英代尔发言人Chuck Mulloy就此案回应多维。他指出“多年来,英代尔已投资了数百亿,用于增加INTEL的品牌价值。就像公司的其它资产,我们有责任为股东保护品牌价值。依照商标法要求,商标所有人必须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否则可能会失去这项商标的专属权。与Intellife Travel的官司,在正式提出控诉前,英代尔曾采取直接谈判,但并未成功。因此,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保证,这项决定与被告的族裔背景,绝对无关!”

目前,湾区颇具规模的博客网站techcrunch.com,也有相关报导、讨论、双方往来信件,以及控诉书的全文。读者当中,有人支持Intellife Travel,有人保持中立,也有人挖苦。

“我知道商标的所有人必须尽力维护,否则就会失去所有权。但控诉一家绝不可能被混淆的小公司,真的是浪费对方的金钱,以及法院的资源。”

“对于聪明人而言,应该不会混淆Intellife与INTEL,但对许多不了解电脑产业的人则非如此。这也是为何这些公司要如此辛苦地保护自己的商标。”

“也许他们还可以去西雅图成立一家MicrosoftLife Travel,或是or StarbucksLife Travel。”

访谈中,张晨斐的语气一直很乐观。她笑着说“其实我对英代尔产品的印象一直很好,也常带朋友参观英代尔博物馆,以能当英代尔的邻居为荣。”


许多网友相信,不可能有人混淆这两个商标。







从接到第2封信开始,她请了专长商标法的律师。接下来,她也考虑绕过对方律师,直接向英代尔说明自己的立场。接到控诉书后,她有20天的时间可以考虑,回复是否出庭。如果出庭,预计第一次开庭时间是09年1月。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商标法,目前她正在与律师沟通,尚未决定对策。

对于是否出庭,她主要的顾虑仍是财力。律师分析,这个案子有把握赢。因为就触犯商标法、混淆品牌名称方面,只是英代尔的单方说词。被告从事的是旅行社,而且规模非常小,一般具有判断力的人决不会认为两者相关。然而,对方财力充沛,可以不断上诉。她必须先自问:耗得起这场持久战吗? 明知人力、财力都不如人,为何还是想斗?最近刚入籍的张晨斐相信,美国的建国理念是鼓励创业,鼓励为自己的权利奋斗。虽然知道商业里的的大吃小现象,但她仍相信有企业道德以及司法公正的存在。“有些事,总是有人要做的。我现在仍抱着一线希望。也许我赢了,变成判例,将来修窗户的公司就可以用windows这个字了!”她乐观地说。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加拿大政坛将持续混乱局面

(星星生活记者连鹏编译/综合报道)加拿大民众对保守及自由两大国家政党都颇有不满,这个情绪已经持续了两年多,而在本次联邦大选竞选期间,这种不满仍在持续。而现在距投票不到五天,即使想改变选民的这种不满也已经来不及了。本周保守党公布了他们的政纲,本来是改变局势的一次最佳机遇,可惜哈珀遗憾的错过了。

选民对联邦两大政党的不满,也给予了其他三个小政党--新民主党、魁人集团和绿党赢得更多选票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本次大选的结果将会非常混乱,加拿大不会出现多数政府。按笔者的想法是,加拿大将继续“少数党政府动荡时代”,即少数政府将不得不依靠至少一个反对党的支持才能维持生存,每一项立法都有可能讨价还价;新的少数政府可能随时垮台,加拿大民众可能随时再面对一次大选;加拿大国策无法延续,使得加国无法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视和处理与他国关系,并最终影响加拿大外交和贸易政策的决策能力。而政治分析人士则痛批,联邦大选出现的最坏结果则是像意大利一样出现一个“披萨国会”,即各政党独霸一角各自为政。

美国金融风暴完全是由于美国政府过分自大以及完全失败的管制制度。哈珀可以说,加拿大所面临的麻烦并非他或我们的政府决策所造成的,过去十年加拿大政府所制定的经济策略都是积极有效的。但当你的邻居房子起火并烧着,你肯定会担心你的房子是否被波及,或你的家庭是否会受到浓烟的熏害。

哈珀并未展示足够的领导力

哈珀的政纲几乎没有什么新意。保守党竞选纲领在未来4年计划的总支出将接近87亿元,在未来的4年中,政府的累积财政盈余将达到80亿元;哈珀承诺在未来4年里会拨款4亿元用于帮助加国制造业,下一届保守党政府将追加2亿元的汽车创新基金,同时向航空航太防御战略计划拨款2亿元。

保守党这些允诺与上次竞选时的承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在加拿大经济面临衰退和挑战之时,这样的一份“四平八稳”、毫无新意的政纲显然无法赢得选民的心。

同时,哈珀也自毁长城。上届及今次大选,为了吸引选票,保守党承诺了太多的减税措施,这使得联邦财政收入急剧减少甚至面临赤字的危险。同时拨款十几亿给予各省政府以期减少“财政不平衡”,让联邦政府的资金所剩无几。为了使他的政纲更加吸引人,他承诺将投资数十亿在经济上,但是似乎却都没有用在点子上。在支持率持续下跌时,他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像孤注一掷,就像他曾经说自由党领袖狄安的所为一样。

目前的国际金融风暴是因为美国及欧洲的银行制度出现问题而发生,而加拿大的银行制度却是最稳健的,而且几十年来都如此。虽然像狄安一样开很多会、像林顿一样提高商业税,这些都是弊多于利。但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以平实的加拿大选民希望政客们有强烈的激情,可以采取大动作以应付危机。不管反对党如何指责,民众对加拿大经济前景的恐慌不是政府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

哈珀承担了公众对于经济下滑的愤怒。虽然对于保守党的攻击有些不公平,保守党真正的执政记录是他们过去两年半的政绩,但这也显示出了哈珀领导力上的缺失。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平稳时期,哈珀的管理能力足以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但是在经济低靡或政治不稳定时期,我们需要有人站出来向我们描述未来的蓝图,我们需要有人站出来坦率的告知加国现在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快、更好的度过危机。哈珀是一个很好的经济管理人才,但是他的领导力并没有达到要求。

哈珀在保守党的选民中很受尊重,但在党外却很少。同时他还被很多其他党派支持者所憎恨,这就是保守党成为多数政府的主要障碍。在本次竞选中,他的负面影响超过了他积极的一面。这成为意在塑造领袖形象为选举基调的保守党的最大障碍。

如果加拿大人想替换哈珀政府,那么他们会投自由党的选票,他们是除了保守党之外唯一有能力组成政府的政党。但是狄安看上去能力不足,加拿大选民也不太喜欢他,即使在自由党党内,不喜欢他的人也大有人在。或许正如上周在电视辩论中,林顿指责狄安此前有43次机会让哈珀政府垮台,但却没有一次行动,林顿当时指责说,“如果你不能胜任一个政党的领袖,我不知道你如何能胜任总理。”狄安的绿色转移计划是智慧的结晶,但是在政治上却毫无分量。

自由党也在加拿大很多地方失去了支持(西部和魁北克法语区),它再也不是一个国家级的政党了,尽管保守党在这些地区的支持率也一般。保守党和自由党成立多数政府都遭到了很强烈的反对。这就是为什么两大国家政党比2006年大选获得的支持还少的原因。

加拿大两党政治轨道面临断裂

从1867年联邦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120多年间,加拿大政党政治的历史就是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保守党的分裂以及改革党和魁北克集团的兴起,两党政治的基础受到动摇。进入21世纪,随着两个右翼政党合并成立新的保守党,加拿大政党政治重归两党政治的轨道。

但目前加拿大的政党政治有可能出现断裂。加拿大政党政治重归两党政治的轨道可能将会短暂结束,或许将永久结束。

绿党的崛起和长期兴盛不衰的魁人政团反映了加国分裂的政治,无论在语言或单一问题路线上都是如此。一些人为此担心,他们认为国家政党是多元化、地域广阔、语言分裂的加国政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现在,加拿大的政党更像是国家本身:越分越细。除非足够多的新民主党和绿党支持者将选票策略性的投给自由党,不然下届国会仍将向上届一样:保守党握权执政,但却要面对三、四个反对党的挑战。

多伦多大学政治科学家拉塞尔在最近所撰写的一本书中写道,如果分裂的政治是加拿大民众所希望的,那么加拿大议会和政治意向必须进行改革。各政党必须学习如何共同协作,议会规则将不得不改变。

目前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即加拿大、英国和美国采用多数代表制,而英国和美国又与加拿大的单名相对多数制有很多不同。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全加按照人口及地理文化指数划分为308个小选区,每一个小选区产生一名议员,由该小选区中获得相对多数票的候选人当选。然后从308席中获得多数的政党获得组成政府优先权。

如果按照“按比例代表制”,加拿大历史上所谓的多数党政府都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党政府。近几年来各国纷纷改革,如日本,采取了按比例代表制与多数制相结合的混合制。按比例代表制能使政局更近民意。推崇此制度的人士认为,加拿大应该效仿美国或日本,从单一相对多数制向有相当分量的按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发展,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少数党政府的动荡中。

《环球邮报》专栏作家杰弗里.辛普森近日就加拿大政治形势发表评论认为,在本届大选竞选的最初几周,保守党本来占据有利的位置,他们的支持率显示他们非常有望组成多数政府,但是金融风暴打碎了他们的梦想。除此之外对保守党影响最大的则是在魁北克支持率的下降。

魁人政团自1993年以来就是操法语魁北克人的唯一选择。在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06年连续五次大选中,魁人政团都赢得了魁省最多的席位,而在下周的投票中,该党可望继续保持魁省“老大”的地位。

辛普森认为,在早些年魁北克人都希望独立,但是现在,即使在大选中也无人提及。通过支持魁人政团,许多操法语者魁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如何追求自己利益的观点。他们不再把加拿大视为一个联邦或一个国家,而是作为一个可从中提取利益,同时对它的发展却只愿意作出最低限度贡献的整体。

魁省已成为加拿大联邦的政治焦点,选民对省府执政要求严厉,同时也希望无论任何党派执政下的联邦政府都关注魁省人的利益,同时他们也希望魁省拥有一个联邦反对党可以在国会中为他们争取利益。

这将使得加拿大的国家治理出现更多的困难,或深刻地改变目前的形势,因为国家政党执政的多数政府可以更容易处理魁省问题。从目前来看,这些问题将很难解决。

没有人知道是否绿党可以赢得国会席位,但他们现在因收到充足的选举公共津贴以及党领与其他大党领袖一齐参与电视辩论并表现颇佳而让该党得以稳步发展。

加拿大的两大国家政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将会在未来遭受越来越多的攻击,无论是来自左派的新民主党,狭隘的追求区域自身利益的魁人政团,还是关注单一环保问题的绿党,目前看来,似乎加拿大选民对这样的政治现况感到满意。因此,未来加国政治将会越来越有趣,亦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变数。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不一样的北京

在北京,你会很容易有以下的经历:本来走在寻常百姓家的街道上,但拐一个弯,突然出现于眼前的却是一座非常后现代的建筑物,我就见过一栋商业大厦,偌大的 大堂某个走廊位置,给辟为休闲聚会的地方,并摆放了好几套全白色的椅桌,墙壁与天花板也以白色为主,但却配了犹如长长丝带乱舞的白铁枝,人在其中就好像置 身于正在跳丝带舞的舞蹈员怀里,我当然不喜欢,可是北京人就觉得够“前卫”,够“型”…

文◎张翠容

北京这几天突然冷起来,只有十四、五度,令我第二天来到便惹上感冒,但香港人对北京的热情却愈来愈高涨,在这里可以碰上各界别的香港朋友,人数比以前多了呢!与他们闲聊,大家都觉得美国已逐渐走下坡,未来是属于中国的,因此,他们要好好来到北京打一场位置之战。

我懒洋洋的坐在梳化上,细听他们七嘴八舌,心里有不同意的地方,但懒得争论。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是否太快为美国断症?第二,我们是否对中国太乐观?

在神舟七号发射的当天,我正好与北京友人共进午餐,她特意在外头买来一大袋伊利牌果粒乳酪作饭后甜品,瓶上写着:“未检出三聚氰胺成分”,实在可圈可点。

我当然拒绝,并问友人不怕吗?友人摇摇头答不怕,同时指着瓶上的那句话说,这不是已表示了没有三聚氰胺吗 !

我取笑说,还未检出而已。

唉,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老百姓是多么的可怜,一切要依赖并信任专业话语权,即使出了问题,我们仍然抱有希望,认为专家的意见没有错,问题在于偶尔的人为干预,到最后,我们唯一的选择,仍然是“专业”这两个字。

看来内地人比香港,以至其他地区的人士镇定,慌张了几天后,他们仍然勇者无惧,继续光顾中国“名牌”,或者他们比我们选择少得多。虽说可买进口货,但进口货何其贵,我在北京超市买了六个进口橙,四十多元人民币,令我目瞪口呆!

北京百物腾贵,衣食住行中,现在就只剩下交通仍算是便宜的。

出租车还是十块钱起表,地铁比以前多加了几条线,覆盖的范围广了,车费一律两元,愈来愈多普罗大众爱坐地铁,而地铁车厢也来了个大翻新,与香港看齐,车厢内都设有资讯不断滚动的荧幕,充满现代气息。即使公车,一元的车资算是合理吧,而路线繁多,挤迫程度亦明显改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吃与住则大大不一样,特别在奥运之后,一片加价之风正在吹起。

香港内房 H 股大跌至令人情何以堪,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房地产大割价求售,我们经常听到内地地产跌了四成、五成,让内地业主心慌。

可是,在北京,房价比南方坚挺得多,特别在东边朝阳区的商业核心地带,房地产依然活跃,而且供不应求。

朝阳区各国大使馆林立,全国最高品味的消费都集中在该区,跨国企业互相角逐,要在该区找房子难过登天,如果你在十年前已在北京东部地区置业,根本就不用担忧,房地产淡风永远不会吹到这里来。

即使残存下来的旧房子,租金也不断上升。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编辑,租了一个不到一百平方尺的小房间,亦要付上一千二百元的月租。

说到食,那些胡同里的便宜小店愈来愈少。如果公司在东区的昂贵地方,那么,要花在午饭的费用非要二、三十元不可。

一位香港同行来到北京,邀请我在她下榻的五星级酒店吃早餐,早餐所供应的食物不怎么特别,竟然要每位二百二十五元人民币。

北京的高档食品有些比香港还要贵,准备“移民”过来北京的香港朋友们,得要有点心理准备呢?


各种不同的现代建筑为北京披上一件新衣裳,从中央电视台大楼、大剧院,到鸟巢、水立方,都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旅游景点,还有未为人所谈及的咖啡厅、商店、画廊、展览场等等,都努力在追赶最时髦的设计,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在北京,你会很容易有以下的经历:本来走在寻常百姓家的街道上,但拐一个弯,突然出现于眼前的却是一座非常后现代的建筑物,我就见过一栋商业大厦,偌大的大堂某个走廊位置,给辟为休闲聚会的地方,并摆放了好几套全白色的椅桌,墙壁与天花板也以白色为主,但却配了犹如长长丝带乱舞的白铁枝,人在其中就好像置身于正在跳丝带舞的舞蹈员怀里,我当然不喜欢,可是北京人就觉得够“前卫”,够“型”,正好配合北京要奔向锦锈前程的主调。

事实上,自二千年北京获得奥运主办权的过去八年间,北京的面貌突飞猛进,那些“凌乱”的建筑也的确为北京增加了活力与生气,或许北京市政府就是希望赶着奥运之前,要向世界展示北京的青春气息吧!

为了迎接奥运,北京市政府还为这个城市带来不少改变,例如人的礼貌。

在奥运期间,我不在北京,不过,听朋友说,北京上上下下都展露出前所未有的灿烂笑容,并待客有道,完全体现出中国悠久的礼仪文化。

奥运才结束一个月,我来到北京,怎么我的听闻却已不复存在,待客之道无以为继。

一出机场,问地勤人员机场巴士在何方,他们黑着口面东点西点,再向他们查询正确的位置时,他们已经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了。

一次,踏出地铁,面前是纵横交错的繁忙天桥与行人道,一时间感到忙乱,问地铁服务员哪里是国际大厦,她大声一喝:“往东!”

要走了,办理登机手续的国航小姐也一样绷着脸孔,保持沉默,连一个招呼亦懒得打个,北京的硬件与软件始终有个距离。奥运热潮过后,硬件依然屹立,但软件已迅速回复“正常”,这正是中国的问题所在。

一位中国职场妈妈的感慨

在中国,职场女性生孩子要付多少代价,可能你都末必能想到。我友在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上班,一千来人的公司,做的是女性产品,销售部也全由女性组成,她精明强干,三五年功夫火速做到销售部经理,销售业绩是全公司的NO.1,搏杀到34岁逼近高龄产妇大关,才不得不把生育摆上历史日程。在她之前,历任经理无一不是生完孩子就离开公司了,她从前总以为前任经理们是爱子心切,直到她自己生完孩子,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生之前检查身体,医生的告诫是过劳要调整,又是吃补药又是练气功又是减少工作量,过了半年工程开始,天天量体温,测排卵期,心神不定努力半年才终告成功。怀上就更多麻烦了,小心翼翼保胎不说,因为孕期反应大,一个星期倒有两三天要躺在家里休息或到医院检查,销售总监的脸色已经不太好看了。好不容易到了稳定期,发现肚子大得不宜见客了,本来新增的业务她全都分派给了其他同事,因为总监的意思是孕妇谈事会影响公司形象,到了预产期,公司老板就找她谈话,问怎么办——你手上的业务是不是分转给同事,女友在这家公司是按销售量提成的,一旦手上的业务转出去,回来恐怕就没有她的份了,她便说反正有秘书跟进,自己电话遥控,应无大碍。生完之后三个月,她一查工资卡,每月只剩八百,她非常气愤地打电话质问,为什么我完成了定额工作量你不给我原来的工资?财务部说所有人都买了生育保险,都是由社会保险机构发给生育津贴,这是公司规定,也就是说,她怀着孕干了一个正常职工干的活儿,拿的却是最低底薪,这还不是最气的,最气的是三个月后她急急休完产假,公司已经另外招了一个销售经理,总监暗示道:其实你可以多休息一些时候,不要这么博嘛!

我友这才知道前面的经理是如何被一步一步逼退回家,想着她分娩前一天还在产床上打电话追款、为公司卖命近十年竟是这么一个结局,忍不住悲从中来。虽然后来她火速回巢,以实力击败对手,但业绩也到孩子三岁之后才恢复当年的盛况。生孩子对女性的职场生涯影响着实太大,从生到育,少则一年,多则四年。虽说依据中国劳动法,产假期间,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要照发工资,但公司照样有许多方法来逼退你。中国公司并无哺乳假一说,也绝无哺乳室给你,要维持原有职位,有些女性不得不三个月就给孩子断奶,虽然很不情愿。

大部分中国职场女性选择三十岁或者三十五岁之后再生,可惜职位大责任也更大,到时生不生得出还另说,就算生出来,也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回公司。就算是在法规明确的上海,外企女白领中就有近6成不能享受或者被迫放弃产假,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情况。说到底,生育是件大事,再能干的职场女性,生育期间也会影响其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正在茁壮发展的中国公司,再人性化也得顾及本公司的利润,这两者的冲突,只能由弱的那一方来承担。

当然也有人说那不如去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公司啦,那是个永远打不破的金饭碗。但实情是,你可以休完法定假期三个月,还可休完哺乳期六个月,休多久都没问题,但前提是你要放弃职位,做个废人,领最低的工资。惹不起《劳动法》保护下的女性,人家就雪藏你。我就亲耳听过一位中国国企老板说了一个精辟的句子:对公司来说,再能干的女职工生完孩子就和办公室的家俱没什么区别了。他还安慰一个正和一女性争夺某职位的男下属说,争什么争,过一年她就要生孩子了,到时候自然就是你的了。

原来生孩子让职场中的女性付出的不光是时间精力,生理的剧痛,还有升迁的代价,发展的代价,更可怕的是职场的歧视与冷漠,对女性自信心与自尊的凌辱,难道男女平等角逐职场的代价就是以女性退出职场或者自愿不育而告终么?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黄佟佟

中国郊区化的短征

在过去15年,城市化的疯狂步伐已经成为驱动国家经济的转化引擎,大约三四亿人从贫困的农耕地区进入相对繁荣的城市。然而,还有另一种不太显眼却同样有力的大迁徙。由于中国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昂贵,一种类似于二战后重塑美国的现象开始抬头。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不可避免地渴望以合理的价钱获得多一点生活空间;也许是一小片草地,供孩子们游戏,或者是一股有别于城市污染的清新空气。

这是中国的短征(Short March)。浪潮中,那些刚富起来并坚信前路是他们最好的光景(从经济上来讲)的人们走向市郊。仅在上海,城市规划者相信在未来十年,大约有500万人将搬到所谓的“卫星城市”。同样的事情以不同的程度在全国发生。这个进程——中国自己的市郊迁徙——处于国家发展下一阶段的核心,而且将持续数年。

在一年前的一个寒冷灰黄的下午,我在我们新买的建了一半的房子的阳台上站了足足有一个小时,我在苦想着,到底是什么将我带到这里?

我的妻子,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和我在2002年的春天从纽约搬回中国,这个冲动在以前兴许二一几二年后才会定下来。我们在远离市区的小镇买了套三层五间卧室的房子,正如这个叫新松江的小镇,它那时现在也都处在建设中。

有一天我们来看看房子建的怎么样了。同其他140余幢一样,我们的在一个称做“翠绿河岸”的开发项目中拔地而起。它位于在东北方28英里处将上海一切为二的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岸上。在那个冷冷清清的下午,我遥看那些河对岸绵延数英里的未被开发的田地,当地农民种了近五公顷的绿油油的西瓜,这些西瓜是要卖给建造这个城镇的民工的。在远处岸边,一家三口,农民夫妇俩和一个十来岁的儿子住在一间摇摇欲坠的砖瓦房里。他们没有自来水,就就近在河边点着一盏电灯泡洗澡洗衣服。在这片西瓜田之外的每个方向,写字楼和综合商场拔地而起,无情的进逼农田周围的土地。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新旧更替,日新月异。这一切,只在眨眼之间。

  我站在码头上,看着一位在西瓜地里劳动的年老农妇,她回过头来瞅见我站在河那边,随后自我介绍她叫刘毅。我还记着我当时在想,我的老天,我这样站着她会怎么想?也许不仅仅是她耕作的土地即将消失,还有我这个老外远远的盯着她看。“他打哪来?他到底在那干啥呢?”。我只能这样简单的回答她,我和妻子已经成为中国最近的革命的微小份子了。我们在城镇的标准特许银行得到了非定制按揭,买价猛掉了25%,我们就算为自己买到了一点大中国梦。

  他们最好的光景

  过去的十五年,当三四亿人从又脏又破败的农村转移到相对富裕的城市里的时候,疯狂的城市化进程成为了推动这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在大移民的浪潮下,一个更隐蔽但又不失其巨大影响的问题即将显露出来。比起2000年全美国九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拥有49个,这些城市变得拥挤不堪,运作起来花费巨大。这种现象和二战后美国的情况类似。在快速膨胀的中产阶层之中,对更多一点的可负担起的生存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也许是小孩可以玩耍的草地,抑或在这个污染前所未有严重的城市中可以呼吸到的一口新鲜空气。这,就是中国的短征,新富裕起来的和坚信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的人们涌向城市的大潮。单就上海而言,城市规划者认为五百万人在未来十年里会迁入他们所谓的“卫星城”。中国的人口郊外迁移,将会成为中国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动力,数十年即可完成。

  市郊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回想在二战之后,军人回乡并重组家庭然后迁往郊区,美国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是如何转型的。当然,这样的对比是不精确的,但也足以说明问题了。中国市郊化进程的效应才刚刚开始体现。当你看到建筑工人用超过三顿的钢铁和将近四分之一顿的铜线建造房子的时候,就不难理解铜铁,木材,石油这些商品价格的强劲。仅在新松江,就有刚刚完成和仍在建设中的35个住房开发项目,这个城镇最终会有五十万人居住。卢洪江,新松江开发建设公司副总裁这样说:“在中国,这仅仅是开始。”

  中国的短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摩根大通香港常务董事兼研究主管金.乌里其说“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城市每天都在里面建设,但是他们也在向外建设。”在北京,一条高速铁路将会把像天津(距北京70英里)这样的城市在这个夏天纳入人员往来范围。乌里其说,像西部的重庆和北部的大连这样的城市,也以同样的发展模式,内部建设并向外扩张。

  全球的各个曾经催生了中国城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公司如今依然从其郊区的发展中受益。在新松江,平常大小的房子也比上海市区公寓的两倍大。现在,我们及众多的郊区开拓者们正在用各种物品填满自己的房子。窗帘是天津产的,地板砖来自昆明,浴室的固定架进口自威斯康辛州的扣乐,消费家电视是三星和松下。城镇的中心购物街,一个看起来就像是纽约州的怀特平原抑或是洛杉矶的圣佛南多的地方,在去年开起了肯德基和必胜客。去年夏天,新松江也经历了全球化的必经典礼:星巴克分店开张了。

  短征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之而来的政治的社会的变革,就像是一场地震的余震一样,你知道它会发生,即使不确定它的威力多大,何时发生,但是总会到来。到2010年,新松江将会由一条轻轨系统与上海中心区相连。但是所有搬到这里的人都拥有汽车,因为这里是郊区,对吧?我们住在上海市区的时候每天我的妻子都要走出公寓到几个街区外的街道市场买菜。在这里,你去商店也得开着车。在中国,和新公寓和房子一样,车子是新富的中产阶级的荣誉勋章。从我遇到的邻居情况看,很多人不愿去挤火车而开车来往于市区之间。即使你得花费六千美元拿到在上海高速路上开车的执照,这种情况依然如此。住在我们后面的张文明每天开车去上班,还说会一直这样。但是上海已经交通拥堵不堪乌烟瘴气。这也正是我和妻子还有三岁的女儿搬家至此的部分原因,我的女儿总是干咳而不能太过颠簸。到2010年,上海内部及将会有在2000年还未曾有的2600英里的新高速,而数以百万计的新车将会驰骋其上。那是的上海会令洛杉矶也相形见绌。

  讽刺的是,包括我的在内的上海新郊区宣传自己如何环保。相对而言,也事实如此。这里有在市区不存在的诸如青草空地和小草坪的绿化用地。但是一切尚未就绪。我最近询问过一位退休的上海城市规划者在中国的短征中对环境后果的考虑有多少。他叹息着说,我们知道人们肯定会开车越来越多,在大街上会有更多的车子,但是要考虑的可不只这些。比如呢?我问道。他停了停,只是一遍一遍的转着右手的食指。他的意思已然明确。在中国,除了保持经济的运转就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了,保证中产阶级有优渥的环境去养家糊口,在不久前还是西瓜地的工地上有足够多的岗位提供给劳动者,这些才是中国的领导能力的体现。

  建设与投资

  不到十年前,这个地方一无所有,只有农田和蚊子寄居的沼泽。事实上,今天这里还是略显单调。上万个零售单元已经建好,现在至少一半尚未入住。在过去的这个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城镇的路上很少有车辆,司机们都不用去理会交通灯,只有李忠驾校的学员们在城镇的开阔地上缓缓而行,阻断交通。但是这里的生活很快就不再单调了。这个城市有20万套房子和公寓再建或已规划完毕。在仅仅上海周围正在扩张的卫星城的数目上乘以十,你就会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那些像变戏法一样变出这些地方的开发者来说,回报像所有的投资一样是个问题。郭广昌,富山集团的合伙创建人和执行总裁,其助理福特就是主要开发者之一,传递给我这样的信息:执拗你建好,就会有投资。

  今年四十岁的郭广昌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与三位复旦大学校友合作创立了一个大型公司集团。今天,同他这一代很多的成功商人一样,当谈及为什么看好将来的前景,他显得超然而平静,在他的眼里,新的房子总会建起来,建好的房子总会卖掉,然后再建起更多新的房子。

  我们坐在他位于著名的上海外滩的办公室里,我半开玩笑的告诉他对于我的投资有点担忧。近日的分析报告充斥着关于中国地产泡沫的报道。如果那些上海已经建设过度而郭正在投资的郊区工程一去不返的怀疑是正确的呢?他用一种放佛看到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微微一笑:“在中国,可只有一个上海啊。全国各地的人都想到这里来,他们想以合适的价格买到质优的房子,而这会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当然,也许会有市场疲软的时候,但是,更根本的因素在刺激市场需求,而他们不会停下来。”郭说道,如今的上海人口已有两千万,在二十年后,这个数字会翻番。

  与美国1945年之后的经济停滞相比,吉姆.麦克格瑞格,一个做过记者的商人,当代中国最敏锐的观察者,认为现今的中国就是在把美国历史上曾有的三个时代挤在一起。美国的战后繁荣促使人们向郊区转移正是发生在19世纪工业革命将人们从农场吸引到城市,而进步主义时代带来的资本主义弊端开始显现的时期。我问郭是否同意此说,他点头,又紧接着说:“但是,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纯粹的规模问题。很简单的是,有八九亿人还生活在贫困的农业大省,那可是美国人口的两三倍啊。”

  不用再多说,郭不相信任何人可以把农民绑在土地上,任何人都不行。更多的人会涌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一大部分的中产阶级在城市拥挤不堪的时候会逃到郊区。他说自己从来都不会因为房地产的兴衰而失眠,然后大笑着指着我说,你也不会。

  流动工厂

  中国人口的向郊区转移不仅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前景至关重要,政治层面亦然。正如那位退休的城市规划者所说,对于中央政府没有什么比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更为重要,经济的发展将会惠及广大民众。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中共领导层的尚方宝剑。全国范围内,像新松江一样的城镇是建的那些为了更多的工资而来到外省的农民工的脊梁上的。中国的农民工总数高达一亿一千四百万,大约百分之十五劳作在远离家乡的建筑工地上。不同于无技术的全职产业工人,农民工们建好一座城镇又会向下一个转移,他们就是一个个的流动工厂。因此,保证又下一个活干,这才是重要的。

  在新松江,我的绝大数邻居是朝在夕走的农民工而非中产阶级。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线使得他的工人们都买得起汽车,而这里发生的却不是这样。建造上海郊区房子的人想也别想能拥有一套。

  邱海燕,22岁,来自年人均收入只有1100美元的中部省份河南。开始的时候在流经我家的河上的一艘运砖船上干活,她有奥运举重选手的身板,她和工友们用一根绳子绑着一块木板在肩上从船上卸砖。建房的工头估计翠案河堤用砖有7万块之多,尽数是邱和工友们运来的。

  一天装卸十二个小时的砖,夏天的上海酷热让人窒息,冬天寒冷刺骨,邱每月挣1500块人民币,而比起之前离翠案河堤不太远的工地上找到的一个活这已经是多的了。现在每月挣220美元的她说,这个活不至于那么累人。最近的一个晚上,坐在一个大的民工帐篷外面,她告诉我,“我们一天干12个小时,一周歇一天。”我问她是否跟很多的民工一样有家要养活,是否寄钱给他们,她点头,“我养活着爸妈还有姑姑,他们是老得干不动活的农民,每一两个月我都要给他们寄点什么。”。她说上次见到他们是在两年前了,我又问她什么时候回去看看他们,她耸耸肩,“我想是我找不到别的活干的时候吧。”她住的帐篷是典型的繁华都市里的民工房。在一座水泥板和看起来不比纸牌结实的铝板搭建的两层建筑里,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总共四百上下的工人有些四个人挤在一间。冬季冷的发抖,夏天呼吸困难。大多数工人是男人,他们晚上用小电饭锅煮饭,夏秋季节,收工后坐在外面抽烟,打牌,喝酒。生活艰难,工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消遣。去年冬天我们的房子在建的时候,我看到了窗台下面一层灰上歪歪扭扭的几个中国字。我不认识,就叫来了妻子。她笑了。那可是个重要信息:一个可以“找好鸡”的当地歌舞厅的名字。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多次强调贫富差距是政府的重要议题。在新松江,他之所以这样认为的原因再明显不过。理论上讲,农民工理应得到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险。但是许多,尤其是那些与工头有联系的白日工并没有这样的保障。几个月前,我在一家大型的现代医院过夜。在三个小时内,有五个建筑工人被送进来,其中一个从三层楼上摔了下来,他幸免于难,但是背摔坏了。我问了他的两个工友公司方面会不会支付这些医疗账单,其中一个说,“应该不会”,如果需要的话只能在工人们间筹钱,还有临省安徽的家人能不能凑点钱。

  与邻居见面

  翠绿河堤总共有148处房子和镇公所以及一幢11曾的公寓楼,福特公司总裁,郭广昌的助手范伟说他们已经全部出售。渐渐的,随着城镇与上海连接起来的日子临近,住户也慢慢搬进来了。知道最近,我有了新邻居,35岁的张淑怡,他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他和女朋友还有一只把握女儿艾比能吓死的狗住在我们房子后面。另外一对夫妇都是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设计这个芯片制造巨头的大连厂区。另外一个是为年轻的父亲,36岁的陈军,是一个成功的服装批发商。他们在中国并非富人,但人们习惯称其为中产阶级。陈骄傲的对我说,“我是我们家第一个买到车并有房子的”。他们的房子大小和我们的差不多,大概花的钱也差不多。这些人大多数已有孩子,把夫妻双方父母带来一起住,这在中国很常见。他们搬至此地的原因很相似,对于有些是因为离工作的地方近。临近的老松江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镇,一排排的现代厂房——很多是外资企业——绵延数英里。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和我在一间很棒的公共健身馆里打过篮球的家伙,在中国移动这家大型半导体公司当设计师。这个叫余项的朋友说他看望过的表弟住在洛杉矶市郊,新松江让他想起了那个地方。“我现在给我表弟打电话开玩笑说,我现在也住进硅谷啦,不过花的钱还不到十分之一”。我们都一样,这里环境要干净的多,有一小片绿地,空间也更大。“我喜欢这里”,陈说,“很安静,空气也好。”跟我们很是友好的两对夫妇说他们想再要个孩子自从上海在04年放宽了计划生育后这样做是可以的,而花费要比买个像样的房子少。

  有些动机存在太过广泛以至于有时会忘记自己身处何地。的确有时一些微弱的紧张会在阶层之间发酵,中国的中产阶级,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很明显有这种情绪,每当我骑车路过翠绿河堤的入口看守的时候总会有所发现。这里的开发项目都不是完全的看守社区,但都布满警卫,只为一个唐璜的原因:农民工与中产阶级之间的界限真实存在着。小偷小摸经常发生,两个阶层之间互不往来。那个搬砖的年轻女子邱告诉我,我是第一个从她两年前在这里干活以来和她说话的富人。链接俩个阶层之间的唯一纽带就是不断增长的工作。像余项一样的我的邻居们认为这理所当然:“只要经济发展能带给我工作让我养家糊口的机会,在这个全新的大好年代里,我就要求这么多了,家人也是,我们希望在这里长久生活下去。”

  对于农民工,他们当然希望生活下去。在妻子与我卖车之前,我们经常打电话找一个27岁的叫史国政的出租车司机。史有辆破破烂烂的敞篷车,靠着载民工来回他们的家乡为生。他已婚,他的媳妇林也经常跟我们一起坐他的车进城,日久妻子就和她成了朋友。去年夏天的一天,她们一块喝茶,林告诉乔伊斯她怀孕了,夫妇俩要搬到上海一处离新松江很远的社区,那里,新的工程可以让他的丈夫继续往来运送民工以维持生计。林走前的一个晚上来串门,乔伊斯把艾比的几件旧衣服送给她。我们坐在窗台上,远望对面的河,还有另一边那急剧缩小的绿地。我问她是否还有什么时候夫妻俩能安顿下来,在哪干什么活,她笑:“哦,我们想什么时候能回合肥老家,但是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在上海生活好点,至少现在是这样。”过了一会,乔伊斯把一包袱衣服给她,然后,她走了。

  有时会经常想到那家人。中国以外的总是想知道是什么在煽动政治变革,又是什么会变集权独裁为民主制。学者们认为随着一个有所期待的中产阶级崛起,这一切就会改变。不管怎样,在台湾,韩国看起来确是如此。但是在中国,我的邻居们即使经常私下里痛陈政府之弊也依然不管不问顺天安命。经历短征的大潮,他们更情愿稳定的生活。我觉得史国政无处可搬无活可干的时候,问题和变革就会在中国发生。那时候,政府要担忧的不是那些做着大中华梦,有房有车有狗即将再有一个孩子的人。而是那些为别人建筑梦想,东奔西走,希望在他处重来的人,他们也是这个经济奇迹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奇迹会不会有朝一日土崩瓦解呢?走着看吧。

加拿大移民面临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

(星星生活记者王小檗、依卡报道)根据一项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来自中国和南亚移民的子女比黑人,菲律宾,拉丁美洲的后裔表现的要出色的多。

上周由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研究结果认为,这是移民综合水平和成功的新的范例。

《环球邮报》10月6日报道说,旧有的收入结构--来自英国和欧洲的白人处于优势地位,而其他少数族裔处于底层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相反,中国和日本移民的第二或第三代的收入已经超过了黑人和其他种族,甚至是白人,经济地位在每一代人之间作用很少。

撰写这份报告的加拿大研究协会负责人基德瓦(Jack Jedwab)表示,“你再也不能宽泛的说少数民族做的不好。因为有一部分做的很好,而有一部分做的不好。”“我们需要重新考量加拿大的收入结构,并研究为什么某些族裔收入不佳。”

本次调查的年龄层为25到44岁,样本取自2006年的人口普查。虽然结果让人感到失望,但并未让人吃惊。通讯专家、2001年自南美牙买加移民加国的海因斯(Patricia Hines)认为虽然歧视是一个因素,但族裔社区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帮助自己。

海因斯女士说:“我们都会寻找一些学校或社区有黑人学生和老师,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感到孤单。但是这确是在进行自我限制。”

海因斯已经40岁了,她正打算和她的会计师丈夫搬到多伦多。海因斯说:“如果你对其他人做的事情没有兴趣,或者过度关注自己的社区,那么你就在限制自己潜能。”海因斯女士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并在黑人商业和职业协会工作,她指出她的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在2006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白人拥有大学学士学位,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第一代移民,平均年收入为68036元,高于加拿大本国出生的平均65000元的基线;而来自日本的移民平均年收入为58294元,来自中国的为55270元,黑人移民为51317元。

低于平均收入的原因主要是移民语言的障碍,缺乏加拿大工作经验和他们很难获得信任。

但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移民中,平衡就被打破了。来自中国的移民遥遥领先,他们的孙辈每年平均收入为79022元。来自南亚的第三代移民了同样增长很快。

相反,黑人移民却开始弱化,他们的第三代移民赚的比他们的祖辈--第一代的新移民还少。来自拉丁美洲的移民也一代不如一代。

人口普查研究还发现黑人在劳动力市场遭到了更多的歧视和困难。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社会学家赖茨教授(Jeffrey Reitz)本地做了广泛的调查后发现,尽管从加勒比海和非洲来的移民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移民,他们的工作收入也比其他新移民要少。

赖茨教授表示:“黑人也有相当不错的教育,但是他们,尤其是男性,却很明显的位于低收入的人群中。他们受到了比其他种族更多的歧视。”

加拿大的黑人团体一直在为种族平等和收入高于贫困线的的现实而斗争。根据多伦多公立学校系统的评估,黑人在高校的辍学率为40%,是非黑人的两倍,这也使得多伦多为提高非洲裔教育水平欲办“黑人学校”惹巨大争议的事件。

海因斯女士表示,她一直没有遭到过歧视,直到她到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很震惊的发现那里没有其他的黑人学生或者讲师。

当在课堂中你被要求写出5位黑人名人的时候,许多人只能写出林肯 亚历山大,安大略前副总督和多伦多英雄队教练暨社区活动分子克蒙斯(Michael "Pinball" Clemons)。

海因斯女士说道,“这让我意识到虽然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并充满多元文化,但其实不同族裔之间并不会真正融合,或者去真正了其他族裔的文化。这个问题很难说。来自南亚和中国的移民做了什么,使得他们脱颖而出的?”

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60%的中国第二代移民拥有大学学位,南亚的为52%,菲律宾的为36%,黑人为32%,拉丁美洲的为23%。

在中国人和南亚人中的高学历反映了他们父母的价值观——中产阶级,受过教育的新移民在刚来的时候或许在就业中大材小用,但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更进一步,希望孩子以后过的比自己现在更好。

回忆六十年情色电影史 揉捏香港风月事




 
 
“情色电影史”六十年
 

 



 
 
《金瓶梅》
 





 
 
五六十年代
 





 
 
七八九十年代


  新版《金瓶梅》在香港公映了您不知道?装什么道貌岸然啊?您哪,指不定已经巴巴地对着那三个日本女主演的香艳写真流了多少口水了,还天天地上网发那些个求视频求种子的帖子,只差没插双翅膀飞到香港去一睹为快。21世纪都过了8年了,这还有啥怕说的呀?想想那些在录像厅里集体意淫的岁月,哥儿姐儿几个既心怀忐忑又快感连连,其实也挺美的不是?


  南都娱乐周刊编辑/韦洁燕 专题撰文 | 陈书娣 夏天 牛鼻


  几度情回色转,数十年风月无边


  深入新版《金瓶梅》揉捏香港风月史


  ——回忆“情色电影史”六十年



  那就是我们的觉醒青春啊,邱淑贞、叶玉卿、叶子楣这些名字连同她们的曼妙身躯,就那样在黑暗光源中被刻印在少年旖旎的梦中。往后的际遇时过境迁,那些倏忽瞬间却没有随之扬长远走。它们免疫于时间与空间的稽考,总令人耿耿于怀。那已然久远的回忆的质地里,带着诗意,以及湿意。



  今天,咱就开八这个新版的《金瓶梅》,顺便好好地回首回首那段岁月,也顺便看看,您,还有那份诗意么?


  深入新版《金瓶梅》揉捏香港风月史



  当三级片之王王晶早已对老本行意兴阑珊,终于还是有他曾经的副手钱文琦甩出一记闪电流星锤——新拍《金瓶梅》。还学了人家吴宇森,分上下两集推出。女主角是从日本请来的AV女优,尽管对她们的娇喘声声早已不陌生,但混搭上了MADE
IN
HONGKONG,仍然足够生猛。说来也奇,就这么一本叫做《金瓶梅》的书,香港的三级片导演们愣是把它翻拍了不知多少遍,搞得西门大官人是一点儿隐私都不剩。



  列位看官,实话告诉您吧,新版《金瓶梅》陈大师我也没看过,就是跟几个看过的香港人探讨了探讨。话说《金瓶梅》意淫了西门庆,今儿咱们就来意淫并深入《金瓶梅》,把道听途说的都拿出来跟您说道说道,顺便将香港情色电影的前世与今生也揉捏一番,就图您一个乐呵。


  【第一回】性爱与筷子齐飞,美女共干柴一宿



  打从印着新版《金瓶梅》海报的公共汽车在香港街头呼啸而过,全香港人就都学会了几个新的英文单词:Sex
&
Chopsticks。啥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性与筷子。电影上映前几天,日本女主角若菜光及上原kaera还由八台大轿抬去香港大街上,不干别的,就是四处去发筷子,你说噱头不噱头?



  性跟筷子,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玩意儿啊,怎么硬给扯上关系的?莫非是指年近五十、身材干瘦如柴的男主角林伟健与丰腴雪白的AV女优们凑在一处,简直是性爱女神与干筷子组队?有人说了,筷子,隐喻了中国的男性器官。然后有人立即骂街:个老子,中国男人到日本女优面前就变成细筷子了么?明明是种马、驴吊子!实际的情况是,片中最吸引人的一段,乃是西门庆遇到小尼姑明月。“筷子”的妙用,在这一段就出了内容。具体是啥,公共场合不便直说,以免伤了风化。



  另有一种说法是:筷子是夹食物用的,性与筷子,指的也就是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那句老话:食、色,性也。这解释倒是高妙,把整部片的档次拔高了不止一个两个。淫与意,高下立现。话说该片导演钱文琦当年也算三级片高手之一,在王晶手下效力多年,九十年代他参与的《南洋十大邪术》、《蜜桃成熟时
1997》风靡一时。近几年,王晶在情色片上作为不大,钱文琦却乐在头上,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的新作冠以“香港二十年来最劲爆情欲片”之称,果然再次引发香港票房的高潮迭起,仿佛又回到九十年代令其他导演气恨交加的时刻,也再次证明三级片不可估量的意淫价值。


 


 




 



 



 


九七之后

  第一回讲毕,大师端起茶杯,喝茶润喉。听众席上,有两看客在窃窃私语——



  看客甲:“作为一个郁闷的和谐社会的分子,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又只能下下盗版的片子聊以自慰。在连纸质的《金瓶梅》都看不全的文明社会里,我们怎能对一个三级片的上映报以期望?”



  看客乙:“早先《色,戒》《苹果》这样衣服穿少了的片子尚且让‘广电总急’的人浑身不自在,何况不穿衣服的《金瓶梅》?更何况不穿衣服的都是日本香港的漂亮女优?要能看得着,咱也不用来这儿听评书解馋了。快别提了,听大师讲这些女优怎么演的吧!”


  【第二回】俏女优解数尽使,怎敌他念旧情急



  这部《金瓶梅》有几位日本AV女优加盟。若菜光饰吴月娘,这次她裸了个彻底,连头发都剃光,整部戏就数她最受人待见。波涛汹涌的上原Kaera
饰媚妓,最开始却只给西门庆看个半裸的上半身,还是澡堂里的水汽氤氲,不比警幻仙子差到哪儿去。早川濑里奈饰潘金莲,虽无前两位美貌,却胜在骚到骨子里。香港艳星梁敏仪饰演春梅,却是到了电影末段才出现约略两分钟,只想看梁敏仪脱衣服的,大可忽略这上集。



  日本女优担纲,基本不用考虑露点拍摄是否要清场。但你也别指望人家打真枪,这是香港,不是日本。香港三级片敢那么拍的大概也就李华月的《血恋》。其实这不是三级片第一次聘请国外演员,远有蔡澜的《聊斋艳谭》、麦当雄的《偷情宝鉴》,近有陈庆嘉的《豪情》、彭浩翔的《AV》,都由日韩女优领衔。



  观看非华裔版美女裸身演绎中国传统故事时,很多人还是会怀念鼎盛时代的双叶、李丽珍
、舒淇、翁虹 ……
无论脱星后来的路如何起伏,最初她是我们年少记忆里的一片光。王晶的女友邱淑贞,因伦理片《强奸》、《不道德的礼物》等大红,其长腿和美胸狂吸两地三岸眼球;再看叶玉卿,这个以成熟妇人身躯闻名的女人,在她的三部曲《情不自禁》、《卿本佳人》和《我为卿狂》之后,立刻展示亚洲电视时期以来经过长年累月磨练而成的演技——由她担纲主演、区丁平导演的《天台的月光》、《只要为你活一天》曾参加多伦多、柏林、威尼斯等影展,虽未能夺得半奖,但已引起各方注意。包括舒淇,即使她自己从来不齿从前的脱衣生涯,但人们几乎从来都认为那时是她最为美艳的时刻。


  她们与电影互相成就。



  打扰一下打扰一下,编辑来给你们插播一条新闻。怎么着,不行啊?就许讲评书的大师出风头?我们编辑也是需要曝光率的!



  新闻说的是香港一六旬老翁看《金瓶梅》被困戏院的事。据香港某报报道,某晚九时许,老街坊郭伯途经影院,忽感郁闷,遂购票观看《金瓶梅》。深夜十一时半散场,郭伯随其他观众离场。人有三急,郭伯便快步走入厕所小解。岂料,待他步出时,全部观众都已离去,大门已赫然紧锁。郭伯大叫求助,良久无人协助,其后才想起用手机报警,消防员抵达后方才开门将他救出。



  不过,要我说,郭伯伯啊,虽说年纪大了确实会遇上前列腺问题,但您就解个手,咋花了恁长时间呢?


  【第三回】男角绵软如蛛丝,死马当做活马医



  王婆说西门庆,“官人要得到小娘子,第三件,要有驴样长物。”无论哪个版本的西门庆都获此殊荣,男演员在片中的雄起之物赫赫扬名,被以各种方式极度礼赞,你艳羡不着!所以,得知男主角由林伟健担纲,影帝吴镇宇都说,咋不让我演西门庆来着?当然这是玩笑。林伟健这哥儿都四十八了,两鬓被假发拉得青筋崩起,就怕他一个笑就掉下几根来。和明月床戏拉扯时,他干瘦的身躯让人不忍卒睹。人说,看这片时注意力只集中在女优身上。整片其实没有男主角,他的存在只是一个种马的位置,一张绵软的蜘蛛网。



  这位林伟健曾在许多片中饰演奸狡下三滥的角色,还在发哥的《上海滩》中跑过龙套,十年前也曾裸身上阵,拍过《满清十大酷刑2赤裸凌迟》、《玉女聊斋》,多少算是熟脸。只是他没有黄秋生、方中信、任达华那么幸运,这些个影帝级人物,竟凭着三级片成就了神话。黄秋生可以趾高气扬地说,“我就是烂片之王”。谁都记得他在三级电影里面的变态角色,《聊斋2之五通神》里曾全裸拍摄情欲做爱镜头。黄秋生的情色,就在于敢血腥,敢狰狞。任达华的英俊有目共睹,《赤裸羔羊》、《香港舞男》里深度刻画了他的演技和他的身体。吴启华如今是TVB的红星,徐锦江已算告老,西门庆专业户单立文呢,只在彭浩翔的《出埃及记》里客串了一把老男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啊!好歹还有林伟健,别挑三拣四了,凑合看看吧。


  大师正在酝酿感情讲下一回,听众席上又有人站起来嚷开了——



  看客甲:大师,您说来说去也没说清楚为啥男主角要起用那么寒碜的林伟健啊~~~


  大师:……



  看客乙:反正我听着这么一说吧,就觉着我自己没准儿能比姓林的这哥儿们演得好。



  看客丙:这话说得在理。日本AV就这样的,男主角总是很差劲儿,不就为了方便男性观众的代入式看片么?



  大师(急了,忍不住插话):谁他妈不想看超级影帝呢?可钱文琦不是王家卫啊,他顶多就算个王晶,大牌演员认为在王家卫的片子里露屁股,也比在王晶的片子里使上两个三点不露的做爱动作要强!


  【第四回】情色与艺术,一墙之隔耳



  这样一部《金瓶梅》,不同版本的风格千差万别。有人把新版看成搞笑片,戏院里是笑声不断。香港女孩子于是也不害臊了,毫不避讳三五成群地相约前往。钱文琦搞过摄影,所以灯光、画面感觉都不错,遂有人将其错认为艺术片。更有人说,片中其实禅理辈出,有些后悟之感。概而言之,这就是一部风格杂糅之作。



  香港情色片将各种风格共冶一炉的传统,其实由来已久。往往就在同一部片中,能够看到奇闻、趣事、艳情乃至侦探、鬼怪等种种古怪。以李翰祥为代表,不论是改编自色情名著《金瓶梅》的《金瓶双艳》、《风流韵事》,抑或民间故事如《北地胭脂》、《风月奇谭》甚至连时装片《声色犬马》,都可见李翰祥兼容并蓄的功力。他拍色情场面,更具灵巧精致的电影感,淫欲色情的描写甚至五花八门的性玩意,在他的镜头下尽览无遗。他擅长将多种风格共冶一炉的手法和情节松散的拼盘结构固然已成同类影片争相效仿的滥觞,但他从来都精心揣摩,认真营造镜位和氛围。1974年的《金瓶双艳》,他将潘金莲倒挂葡萄架等原著中的经典桥段还原成画面,虽无过多裸露画面,但香艳意淫程度至今仍能令后辈咋舌不已。






  【最终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许多年过去,当更多情色片展现在我们面前,剔牙之余还是记得舒淇邱淑贞这些女人。她们被打上晶式三级片的烙印,此后的情感星途也随人们的目光沉浮颠簸。那时的香港是只新老锐钝融合对立的岛屿,岛上不乏倪亦匡蔡澜之流的大家,人文是有的,历史是有的,批评家是有的。即使如三级片也被王晶一众拍得有声有色名贯南北,口号出来的是拍电影要么做王家卫,要么做王晶。



  问王晶对三级片之王的称号有何看法,他只哈哈一笑说这样也很好啊。御用女演员成了名角,新起用的女星素质有待考证,烂片之王的黄秋生成了影帝,但王晶只是打哈哈。那么新版《金瓶梅》成为热点话题,是否意味着三级片的回暖呢?窃以为,日本AV女优虽能解决一时用人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话说回来了,既然名导演都能够拍情欲片拍得全球HAPPY,如《色,戒》,那么新版《金瓶梅》更希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年龄资格进影院看的人,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笔记


  情色电影史一晃已六十年



  新版《金瓶梅》在万众瞩目中风光上映,一场关于港产三级片未来的争论也由此而生。对这个话题颇有发言权的香港情色电影研究者、资深影评人魏君子则认为,要谈复苏,为时过早,想当年……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咦,怎么扯到小宝与康熙上来了,不好意思——本报记者夏天作为魏老师的关门弟子,得知周刊要做一期香港情色电影兴衰史的专题,特意拿出私家珍藏的听课笔记与众色迷,啊,对不起,是众情色电影影迷分享,赶快搬好小板凳,一起来听这风月无边的往事吧……


  【第一堂课】


  五六十年代,眉来眼去



  魏老师言:香港情色电影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就有国语片和粤语片对女性妖艳风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比如李翰祥导演的处女作《雪里红》就讲述了一个背夫偷汉的“荡妇”的香艳故事。50年代末期,女星刘亮华在《翡翠湖》仅仅全裸背部,已经震动了当时风气保守的香港社会。到了60年代末期,本土粤语片创作由于过度粗制滥造陷入低谷,只能以裸露镜头及色诱场面等软性噱头招徕观众。不过,香港的色情电影也正好由此发端。



  夏天同学心得:五十年代?好遥远啊,老爸老妈那个时候还穿着开裆裤呢。虽然香港那个时候是英殖民地,相较内地电影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过比起open的西方,实在还保守得很。然而一些思想超前的导演已蠢蠢欲动,女性妖艳风情夹杂着风月情节和香艳镜头,让人浮想联翩……



  随堂作业:回家好好看看刚才提到的《雪里红》、《翡翠湖》,还有60年代后期何梦华导演的邵氏电影《盘丝洞》(有背部全裸,哇哈哈,口水ing),还有罗臻执导的《欲焰狂流》,这里面于倩都露胸了。


  【第二堂课】


  七八十年代,缠绵前戏



  魏老师言:至70年代,李翰祥、吕奇、何藩等众多著名电影人的热衷加盟令不少风月情色片屡创票房佳绩,引得片商竞相投资。很多人都认为接下来的80年代会是香港情色电影的高潮期,其实不是。80年代确是香港电影人最怀念的时代,著名导演午马说,当时无论拍什么电影都有观众捧场。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干吗要冒着挨剪刀的风险拍男欢女爱?所以那时的情色片竟不及70年代来得丰富热烈。



  夏天同学心得:80年代真是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光。情色电影虽不是主流,但也成长得茁壮,尺度大了不少。魏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这么老的片子上哪儿找?在哪儿看才合适?被老妈看见不是找死!



  随堂作业:经典艳星狄娜在李翰祥的《大军阀》中裸臀露乳,引起轰动。1976年杨群导演拍出的古装情色片《官人,我要!》也不可不看,经典中的经典啊。同年李翰祥的《骗财骗色》有激情床戏,不过只是点到即止。至于香港首部露毛片《财子名花星妈》,艳星陈维瑛三点全露,老师没做教学推荐……


  【第三堂课】


  九十年代初,高潮迭起



  魏老师言:90年代,港产色情片终于迄今未能超越的鼎盛时期。引领这个热潮的是老将何藩。1987年,他曾因古装风月片《浮世风情绘》(又名《足本玉蒲团》)中的裸戏过于大胆引起争议。香港电影分级制度刚施行不久的1989年,他的时装情色片《夜激情》更加咸湿裸露,票房大好。1990年他的《三度诱惑》更以低成本制作收得千万票房,令片商们极端兴奋,于是掀开90年代争拍Ⅲ级片热潮的序幕。之后,查传谊、张肈麟以《情不自禁》、《蜜桃成熟时》等低成本Ⅲ级生活喜剧跟进,屡创票房佳绩。后来,麦当雄的《玉蒲团之偷情宝鉴》创下近2000万的Ⅲ级片票房纪录,开创了古装情色片大行其道的时代。



  夏天同学心得:90年代我上小学,虽说女生发育比男生早,但对于男女那事我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在我记忆空白的当口,香港情色片却已发展到高潮。



  随堂作业:这节课的课后作业超多,谁让是高潮呢?有五部不容错过:蔡澜出品的《聊斋艳谭》,麦当雄制作的《偷情宝鉴》,王晶担任编剧的《赤裸羔羊》,著名艳星李丽珍的首部脱片《蜜桃成熟时》,以及王晶代表作《玉女心经》。


  【第四堂课】


  九七之后,情色早谢



  魏老师言:九七之后,蔡澜、查传谊罢手,李修贤、南燕声势不再,只有王晶独树一帜,但票房收入已大不如从前。1998到2000年,包括“王晶制造”在内的Ⅲ级色情片与其他港产电影一样,普遍遭遇严冬。
2000年之后,王胖子虽然表面不再参与制作真正的情色Ⅲ级片,实际却并未收手。他的老搭档刘宝贤频繁制作《色欲中环》、《强奸5广告诱惑》等粗制滥造的
AV色情电影,与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次新《金瓶梅》也由王晶公司发行的。它能不能让情色回春?老师认为,其票房虽然不错,但并不代表香港情色电影就此复苏。



  夏天同学心得:经历九七金融危机和盗版的严重冲击后,香港情色电影随着香港电影的衰落严重“早谢”。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不要等到失去才知珍惜。用王朔老师的方式哀悼之:真是痛心疾,捶胸顿,呜呼哀啊!



  随堂作业:既然已经走下坡路,也没什么作业要布置了。哪怕是02年集合MAGGIE
Q和安雅等性感女星的《赤裸特工》,也因王晶交给麦子善剪辑而干净许多,实在是小儿科,不作推荐了。




美加西海岸完美体验

美加西海岸之旅是美加线中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条经典线路——您可能是在拉斯维加斯看场演唱秀,又或者沐浴在加利福尼亚的灿烂阳光下,亦或是漫步在安全而又活 力四射的温哥华大都市、充满英伦情调皇家风范的维多利亚、甚至酷爽于令人“如痴如醉”的户外运动的天堂惠斯勒……此外,现在前往加拿大卑诗省,将能抢先体 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及残奥会赛场的激情,圆一个金牌之旅的梦想!

这一许多人心中梦寐以求的美加之旅从美国的洛杉矶出发,途径美国西海岸几个主要城市及数百公里的海岸线,穿越美加边境,最终到达加拿大卑诗省温哥 华市。沿途,数条公路在崇山旷野中并行穿越,赏心悦目的景观让人惊叹。美国部分的旅行值得推荐的自然是西海岸著名的几大城市和景点——洛杉矶、拉斯维加 斯、胡佛水坝、大峡谷、旧金山、红木国家森林、尤利卡尤金、春田市、波特兰以及西雅图,其中的各种滋味毋庸置疑。如果你要从美国再前往加拿大西海岸的话, 可以由西雅图进入加拿大边境,不过持中国护照的公民需要持有两国签证。

加拿大最西面的省份是卑诗省,这里的物种丰富、气候温和,众多的旅游资源不胜枚举,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各种惊险的户外运动、造访历史遗迹、海滩漫步、体验都市繁华、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舒适水疗、享受各色美食…

加拿大西海岸之旅推荐

第一天 游览温哥华市区

温哥华市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座位于高耸的积雪山脉和太平洋交汇之地的城市,将自然的美景同城市的繁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下午,安排城市观光,游览历史名镇盖士镇(Gastown,又名煤气镇)以及风景秀丽的斯坦利公园(Stanley Park)。斯坦利公园内不仅可欣赏原住民部落的图腾柱,到园内最受欢迎的景点——展望角(Prospect Point)还可以欣赏壮丽的海景。

之后,前往温哥华市中心最繁华的罗布森街(Robson Street)购物,参观北美地区的第二大华人社区——中国城(Chinatown)。然后登上温哥华海港中心观景塔360度远眺,城市全景尽收眼底。

晚餐享用美味的西海岸海鲜大餐,然后在充满时尚元素的耶鲁镇(Yaletown)体验当地的夜生活。

在温哥华过夜。

第二天 全天浏览温哥华,乐在其中

上午,驾车悠闲地驶过狮门大桥(Lion’s Gate Bridge),抵达北温哥华。参观卡皮兰诺鲑鱼养殖场(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了解鲑鱼产卵的过程。之后,参观闻名于世的卡皮兰诺吊桥(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还可参加独具创意的树梢探险(Treetops Adventure),在100尺高的树顶欣赏另一番风光!

此后,乘坐空中缆车登上格劳斯山(Grouse Mountain)山顶,尽情享受漫步在自然美景中的惬意:沿途您可以欣赏山顶剧院循环播放的鸟瞰温哥华市区风光片,还会遇上木雕、伐木表演,途经格劳斯 山灰熊保护区等等。冬季时,游人可在这里学习滑雪、单板滑雪,或者穿上雪鞋在附近的森林中漫步。

在温哥华过夜。

第三天 启程去加拿大著名的花园城市——维多利亚!

沿99号和17号高速公路驱车向南,抵达托华信(Tsawwassen),搭乘卑诗渡轮,前往温哥华岛。90分钟的水上旅程将带您穿过美丽的乔治 亚海峡(Strait of Georgia),途经南高尔夫群岛(Gulf Islands)。这片海域是虎鲸、海豚、海豹、海鸟以及其他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

温哥华岛之旅的第一站是布查特花园(Butchart Gardens),距布兰伍德海湾的渡轮码头仅有15分钟车程,是不可错过的自然艺术盛景。附近可游览的景点还有蝴蝶花园(Butterfly World & Gardens)。

花园之旅后,驾车驶入维多利亚市。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位于温哥华岛南端,拥有30多万人口。作为卑诗省的首府,维多利亚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并建有加拿大西部一流的博物馆,这里也是加拿大全国气候最温和的地方之一,可全年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

游览皇家卑诗博物馆(Royal British Columbia Museum),这里陈列着卑诗省近一万两千年的历史文物。之后在风景秀丽的维多利亚内港周围散散步,或到卑诗省议会大厦(BC’s Government Legislative Buildings)附近走走看看,或到维多利亚人行步道享受随兴漫步的感觉。而后去著名的Antique Row购物。最重要的,别忘了到维多利亚市最著名的喝下午茶的好去处 —— 帝后饭店(Fairmont Empress Hotel)喝上一杯辣咖啡!

在维多利亚过夜。

第四天 全天游览维多利亚

上午外出赏鲸,体验激情之旅。亲眼目睹虎鲸(又称杀手鲸)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弧线,之后落入海中溅起无数的水花,伴以远及数里的巨响。还有什么 景象会比这更为壮观呢?依据不同鲸种各自的洄游时间,您将会观赏到座头鲸、灰鲸、虎鲸或是小须鲸。在海上泛舟、划独木舟或驾船时,也能观赏到鲸鱼。

下午先去市中心购物,然后参观诸多历史建筑,如橡树城堡(Craigdarroch Castle)、哈利城堡(Hatley Castle)。夜晚,在海滨咖啡厅悠闲地享用晚餐。

在维多利亚过夜。

第五天 前往四季皆宜的度假天堂——惠斯勒

这一天,您将踏上加拿大风景最美的两条高速公路:温哥华岛的马拉哈特公路(Malahat Highway)和通往惠斯勒度假村的海天公路(See-to-Sky Highway)。

从维多利亚出发,沿1号高速公路驱车向北。沿途经过马拉哈特山顶峰时,别忘了停车,从这里俯瞰萨尼奇湾(Saanich Inlet)到美国境内贝克山(Mount Baker)之间浩瀚无边的山色海景。

然后在考伊琴山谷(Cowichan Valley)的“图腾之城”邓肯(Duncan)停车,参观Quw’utsun’文化艺术村的雕刻师工作。

随后继续北行,在壁画之都彻梅纳斯(Chemainus)稍作停留,品尝当地的特色冰淇淋。彻梅纳斯原本以伐木为主,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户外壁 画和雕刻作品聚集地。经由艺术家之手,“曾经繁荣的小城”实现了经济转型,如今专为游客打造的各种精品店内,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当地艺术家和匠师们制作的艺 术品,散发着独特的西海岸风情。

抵达纳奈莫(Nanaimo)后,乘坐卑诗渡轮前往马蹄湾(Horseshoe Bay)渡轮码头。在这旅程中,您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海景。从马蹄湾渡轮码头,沿风景迤逦的海天公路驾车约90分钟,可抵达惠斯勒。途中您会穿越多座狭窄 的山谷,并能远远瞥见豪湾(Howe Sound)附近的高山冰川。

抵达著名的惠斯勒度假村(Whistler Resort)时,天色已近黄昏。您可沿惠斯勒的步行街一边漫步,一边欣赏两旁的秀美风景,还可以从100多家餐厅和酒吧中,任选心仪的一处来享用晚餐。您也可以去感受一下惠斯勒夜总会的热烈场面和活跃气氛。

第六天 外出探险还是体验奢华SPA?

惠斯勒被誉为北美最好的四季度假区之一,成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残奥会高山滑雪和北欧两项比赛地后,更是闻名遐迩。每年冬季,这个屡获殊荣 的度假村,凭借惠斯勒(Whistler)及黑梳山(Blackcomb)无与伦比的滑雪速降和单板滑雪体验,招徕八方来客。此外还有众多的冬季活动,包 括狗拉雪橇、雪上飞碟、滑行飞索,雪地汽车和雪鞋健行。

惠斯勒黑梳山也是北美夏季健行和户外探险的绝佳去处。平坦的铺筑道路和充满奇趣的山路,蜿蜒曲折,途经瀑布、湖泊和高山草甸,是健行爱好者的天 堂。乘坐缆车或升降椅到达山顶,在锦标赛级别的球场打一场高尔夫球,还可以骑上骏马或山地车在相互交错的树丛中穿隙而过。若想体验奢华舒适的感觉,您可以 在惠斯勒村众多的一流健康美容护理馆享受按摩和护理,放松身心。

黄昏时分,踏着落日的余晖,沿美丽的海天公路,驱车两小时,即可回到温哥华市。

在温哥华过夜。

第七天 挥别景色超凡的卑诗省

如果您仍然留恋这里的美景的话,继续东行,那里有阳光明媚的欧垦娜根(Okanagan)和雄伟的加拿大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

赏枫之旅:加东加西枫情万种

秋天枫红9月中从北半球的加拿大开始蔓延,至10月中进入尾声。加拿大被誉为“枫叶国度”,秋天是最佳旅游季节,加东地区满山遍野的枫红,给人直接而强烈 的视觉感受,而异于加东地区的“满山红”,加拿大西部的卑诗省除了有枫红之外,还有各种变叶木及花卉以及壮观的鲑鱼大回游景象。

加西枫情

秋天是加拿大最美的季节,瞬间翻转季节的颜色,让人目不暇给。虽说加拿大最美的秋天在东岸,然而西岸每四年一次的鲑鱼潮,也不让东岸的红叶专美于前,今年的加西赏枫兼赏鲑鱼回游,让加西的秋天又多了点颜色!

花园里的枫叶情

加拿大的枫红不是几排树而已,而是整座山!到加拿大赏枫,推荐维多利亚。英国人热爱园艺的传统,在维多利亚也得以传承。那里居民爱花,“不只是一 种嗜好,简直是一种狂热”。家家备有割草机和水管、花洒;地上种着、墙上挂着、阳台上摆着、街灯柱上吊着的都是鲜花,从5月到10月,郁金香、海棠花、绣 球花、玫瑰花……一茬接一茬。这个邻近温哥华、充满浓浓英国风味的古城,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布查花园”。

布查花园是世上最美丽的私人花园之一,建于上世纪初,主人布查家族来自苏格兰,是热爱花艺的布查夫人将原先的石灰场改建成一个低洼花园,种上花草灌木。养到今天,那里宛如伊甸园。

花园里有4个不同主题的花园,全部逛完一圈至少得花2个小时,而且在晚上还可以欣赏加拿大至美的夜景。当然在温哥华也可以看到枫,整个城市到处都能看到枫红,其中伊丽莎白女皇公园和史坦利森公园,则是赏枫最佳去处!

枫叶之外的落基山多元美

落基山脉是加西旅游的重头戏,落基山在9月、10月的秋季,是颜色最多元的时候,远处的高山已降下白雪,森林里红绿相间的树林像是大地的调色盘, 秋季的落基山,美得更像一幅画。特别是9月,山区里偶尔会飘下小雪,更添几许浪漫。另外,因为落基山脉的冰原大道在10月中旬关闭,因此若是在10月中旬 前出团者,还可以坐到冰原雪车,对秋游加拿大,又是一项附加价值。

枫红季节里的鲑鱼大回游

时续入秋的9月到11月,是加拿大西岸鲑鱼回游产卵的重要时期,每到此时,成熟的鲑鱼群们会从银白色变成淡粉红,成群结队从大海入河、溯河而上, 接着循原路返回出生时的故乡产卵、繁殖,场面极为壮观。卑诗省赏鲑的三大重点地区:亚当河(Adams River)、威化溪(Weaver Creek)及黄金溪(Golden stream)。游客们几乎只要站在河岸,就可以目视如此神奇的生态奇观。赏鲑一事已成为卑诗省秋季热门的旅游景点,不过它可是每四年才有一次这样大规模 的景观,因此自然会吸引全世界游客前来,目睹这场令人赞叹的年度盛事!

Tips

交通:

到了加西,不妨拜访一下温哥华。这里也游许多经典的旅游线路。温哥华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车 (bus) 和天车 (skytrain),相当于地铁,只不过它架在天上 ) 两种。票价一致,一个区 (zone) 内都是 $1.75 ,跨区再加钱。一张车票可以用 90 分钟,有效期内可以随意换车。坐天车要在车站下面的自动售票机前买。月票可以在 MALL( 大商场 ) 里的彩票专柜或一些杂货店里买到。温哥华的 BUS 一般是 15-30 分钟一趟,为了不白等,你最好找一份时刻表看看,时刻表可以在图书馆找到。

美食:

来到“枫叶王国”当然要试试加拿大特有的枫糖,枫糖采集树龄超过五十年的枫树汁提炼而成,由于一定要在零摄氏度以下采集,所以非常珍贵。含有丰富 矿物质的枫糖,通常是淋在菜肴上调味食用,不过当地人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就是将热枫糖放在雪上用汤匙舀起来吃,在零下温度的银色世界中大啖枫糖雪冰,真是 别有一番滋味。

风味特产:

Cowichan手工毛线衣、枫树果露、新鲜三文鱼、生蚝、枫糖、野米、周打鱼汤、各式海鲜(如鳕鱼、吞拿鱼、龙虾)、汉堡包、铁板西冷扒、甘草、浇汁等。

加东枫情

9月中旬起,加拿大东部的观光客人潮一波接一波,大家为的就是一睹枫叶染红了山头的壮观美景。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不同,加拿大东岸枫林的色彩层次相当丰富,每个海拔高度,枫叶红的程度就有显著差异。此外,除了枫树,还夹杂着槭树、桦树,前者转红的时间较晚,枫红时节叶正绿,加上桦树的紫红,增添了几许浪漫。

加东最知名的赏枫点当属“枫叶大道”,所谓“枫叶大道”,是指连结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魁北克的40号、417号和407号公路。这三条公路经过圣劳伦斯河、安大略山及湖,总长800公里。一路上,湖光山色与枫林相辉映,仿佛风景画般引人入胜。

(一)魁北克省:

1、Cap Tourmente 国家野生保护区 赏枫赏鸟

历史名城魁北克“枫华万千”,搭乘豪华游艇沿着圣劳伦斯河而行,一路秋水长天。蒙特伦斯瀑布两岸的枫红妩媚动人。充满诺曼底风味的奥尔良岛枫林绵 延,还有枫糖厂可以参观。占尽地利的魁北克除了枫叶以外,更是秋季候鸟雪雁( snow geese )从北极南下美国东部海湾之中途站。最佳观鸟地是魁北克城附近 Cap Tourmente 国家野生保护区和对岸的 Montmagny ,不用望远镜都可以见到雪雁翱翔天际的景象。

2、圣安妮大峡谷枫情

圣安妮峡谷距离魁北克市东边约40公里,是前往毕普雷海岸及夏洛瓦途中,一个景色秀丽的瀑布峡谷,是魁北克的“枫”景之最,是游客最容易欣赏枫景的路线。

一到枫红季节,满山谷的枫红甚是迷人。圣安妮峡谷是由融化的冰河和退缩的香普兰海所造成的峡谷地形,峡谷内不仅有多处瀑布穿插其间,更是树木茂密 处处充满乐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来此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峡谷内设有野餐区、纪念品店、餐厅等设施,并有专车接客人到麦斯塔奇堡桥,由此开始向下走到底 层,再过吊桥沿山崖爬山回到出口。

Tips

交通:

蒙特利尔往东北走40号省道,可到魁北克,往东北走138号公路可到圣安妮峡谷。

Muskoka公路游船路线 :

1、公路: Muskoka 是著名的蜜月胜地,其中 Muskoka 湖又称为蜜月湖,是枫叶区。沿 400 号公路北上,出 11 号公路 Gravenhust 市,进入市区跟随路标便可以到达湖滨区。

2、搭船: The Lady Muskoka 游船由 Bracebridge 经 Palarial 夏屋、岛屿及主要景点,秋色迷人。 Muskoka 最美的秋色需深入至 Cranberry bogs 。

从圣安妮峡谷往北走,是浪漫赏枫区,百年来美南有钱人夏天来此避暑,所有住宅都被枫林簇拥,游客可住B&B(Bed & Breakfast,住宿附早餐),每房一晚100~250加元。

(二)安大略省:

1、尼加拉瀑布枫情

既然来到加东,一定要走趟尼加拉瀑布,全长1100公尺,尼加拉瀑布虽非世界第一大,但却被旅游者公认世界最美的瀑布。搭乘观光游艇,以较近的距 离窥伺其真貌。在万马奔腾的水流声中,所有人、事、物都显得渺小、微不足道,只剩下瀑布和自己,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尼加拉瀑布附近也有“枫情”可赏。

2、游河枫情

京士顿-搭乘游船畅游千岛群岛,是秋季最写意的赏枫行程,整个水域就像是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只见绚烂的枫叶满天飞舞,俯拾皆是旖旎风光。千岛群岛 是东安大略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也是圣罗伦斯河最美的一段,河上的1800多岛分属于美国和加拿大。美加许多有钱人、艺术家都喜欢在这里享受小岛上与世隔 绝的隐居生活,所以千岛水域有许多豪宅,也有许多风格特立独行的建筑,整个水域就像一个藏宝库,巡航其中,旖旎的风光俯拾皆是。这里的水域清澈无比,每天 至少有500艘私人或公共的游轮在群岛间悠游。游千岛群岛的行程约1-3小时,行程长短端视是否到达柏德特城堡(Boldt Castle)而定,不过到此城堡需备有美国签证。柏德特城堡建于心形岛上,这座宛如童话故事中的中古世纪造型城堡,是于1904年美国旅馆业骄子乔治柏 德特(George C. Boldt)为其夫人所建。目前这座城堡已改为博物馆,可供游客参观。

3、人间仙境亚加华峡谷枫情

如果你有两至三天的假期,乘赏枫火车游览位于苏必利(Lake Superior)湖畔东岸的亚加华峡谷会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在安大略省著名的枫叶之都苏珊玛利(Sault Ste. Marie)古城,登上Algoma中央铁路经营的火车便可深入峡谷,寻幽探秘。火车在峡谷底部停车2小时,乘客可下车游览。这段长达一百八十公里的铁路 线穿梭在高架桥与山水之间,鲜红、橙色和金色的枫叶与湖光山水融为一体,会让人感觉是置身于画中。您能感受到加拿大著名的“七人画派”(Group of Seven)如何获得灵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杰作。

4、阿冈昆省立公园

著名的阿冈昆省立公园自然也是观赏枫叶的好地方。公园占地7725万平方公里,内有超过1000个大小的湖泊,100种鸟类和1000种植物及黑 熊、糜鹿、海狸、野兔和野狼等野生动物。沿Hwy400北上接Hwy 11,在Huntsville转Hwy60折向东,可以从西向东横穿公园的南部。其实沿这条走廊欣赏“枫景”只是阿冈昆公园很少的一部分,沿途你可以发现 有标记的自然小径,其中数处景点特别值得造访,包括Canisbay Lake,Hemlock Bluff Trail(3.5km),近公园东门的Lookout Trail(1.0km)和Centennial Ridges Trail(10km)等处。

Tips

交通:

多伦多往北走400号高速公路,接11号公路可到阿冈昆省立公园。多伦多往东南走407号高速公路,接QEW线可到尼加拉瀑布。

亚加华峡谷赏枫是诸多报刊杂志和网络中所推荐的距多伦多最远的一条线路,如果想多玩几天的话,最好提前预定酒店,参加旅行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驱车全程约700公里。沿400号公路北上接11号公路往北在North Bay市左转往西,过了花园河(Garden River)小镇即可抵达。在这里,每年9月的最后两周和10月的第一周是观赏枫叶的最佳时机。枫叶列车游览路线自6月上旬至10月中旬每天巡回运行。成 人及老人:$81;5-18岁儿童:$50;5岁以下儿童:$25;婴儿:免费

当中国女子爱上美国外交官…

来芝加哥多年了,身边也不乏追求者,却一直不愿意找一个美国人做丈夫。有一次,表姐心血来潮要给我介绍一位年轻的外交官,我并不热心。可表姐说他能操一口标准京腔,还在美国驻渖阳的领事馆任了两年领事,我的心动了。

1993年的圣诞节,我与沃克初次见面。「你好,幸会,幸会。」英俊的沃克操着极其地道的北京腔伸出了手。在握手的一瞬,我看到他胸前挂着一块小牌子「美国国务院/劳伦斯·沃克」。可是,我根本没料想到,这块小小牌子把我们以后的生活搅得天昏地暗。

沃克的幽默、热情、博学吸引了我。在一起时,他说三句话必有两句话会逗得我开怀大笑;我的娴静、温柔也深深地俘获了沃克的心。

有一天,我们走在国务院大楼附近的一条街上,嬉闹的他突然变得满脸警惕,小声说:「我们分开走,到前面那条街的酒吧碰面。」说完,他像完全不认识我一样,大步消失在人流中。到了约定的酒吧后,我耿耿于怀地自嘲:「怎么啦,跟一个中国姑娘一道有伤体面?」沃克微拧着眉头,严肃地低声说:「你知道吗?美国的外交官跟任何一个共产党国家的公民建立密切关系,都要马上向安全部汇报。」

「有那么严重?」我头一个反应是:他在胡扯,在美国会有这样的制度,岂不是天方夜谭?「美国五十年代制定的外交纪律里规定,外交官不准跟共产党国家的人结婚」。我瞅了他好一会儿,才确定这不是玩笑。「没有通融的办法吗?」我焦虑起来。「爱上你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考虑辞职。我辞职,总比他们把我踢出来好。」沃克坚定地说。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对于精通八国语言、着迷于世界各种人文地理的沃克来说,牺牲他锺爱的工作,会是怎么样痛苦的割舍埃为了沃克的前程,我强忍着痛苦说:「说不定我们并不适合结为伴侣,你先不要辞职,我们相处一段时间再说吧。」

一年后的一个夜间,我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别紧张,我是安全部调查员,请你明天上午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好吗?」我的心怦怦直跳,惶恐地答应了。

第二天,我准时来到安全部的办公室。一个年轻的美国男子把我带到一间类似审讯室的小屋子,四壁无窗,气氛单调得令人发怵。他说约见我的那位调查员生病了,由他替代与我谈话。他不断地提问,我回答时他就一一往纸上写。不一会儿,我发现他的提问兜了个圈子回来了,我流畅的对答,变得越来越吞吐。原来,他在摧毁我的逻辑。我看着他那张白种人特有的挂着冷漠礼貌的脸,渐渐弄不清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

几天后,我的两个好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们都受到安全部的盘查,以核实我的证词。我愤怒了,拒绝跟调查员再谈一个字。沃克那边很快就感到了压力。他打电话给我,恳求地说:「为了我,求你,好吗?」转而,他又兴奋地告诉我,他已收到了美国驻意大利使馆的欢迎函,以及他的职务安排、津贴计划等等。我想,也许我的忍耐会给我俩带来美好的结局,那么就忍吧。

半个月后,那个第一次打电话给我的调查员再次露面了,请我去他办公室会谈。他大概四十岁左右,矮个子,有无必要都开怀地哈哈大笑,有种山东人式的豪爽,可是看他那双闪着寒光的灰眼睛,就知道他的心根本不会笑。他用中文不厌其烦地问我父母的出生年月日,哪年哪月哪日做哪件事。我全副精力地一一答对。「这些问题,上次的调查员已经问过四遍了。」我终于抗议了。「是吗?不过我是头一次问你呀。不是吗?」他摇头晃脑地说。我突然明白过来,上次他根本不是因病失约。他存心让人先盘问我,目的是找出我两次回答中有没有不相符的地方,再揭开我的「真相」。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回答还算顺利。突然,他改成英语提问。我知道他想用无数个「冷不妨」来弄得我措手不及。我在母语中设防,极可能在第二语言中失守。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的英语对答后,他无缘无故地再次山东味十足地哈哈大笑,说合作十分理想。我的心松弛下来。他一面收拾桌上的案卷,一面不经意地说:「有件小事还得劳你协作。我们想请你做一次测谎试验,不知怎样?」这太意外了,我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瞬间我想到了沃克,我沉重地点了点头。

晚上,我在电话里冷静地告诉沃克,我答应接受测谎试验。他那边炸了:「你怎么可以接受这种无理要求?这简直是人身侮辱!只有对犯罪嫌疑人才能提这样的要求。」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你以为我愿意?!我不该答应接受测试,也不该接受你的求婚,更不该来这个貌似自由的鬼国家。」

沃克周一从华盛顿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赴意大利的行期已经定了,他已向上级递了报告,申请在赴任前和我结婚。「也许调查的结果令他们满意,否则早就取消我的罗马调令了。」他喜气洋洋地跟我商量起罗马的蜜月之行来。我这段时间的痛苦和压抑一扫而空,沉浸在幸福之中。

电话刚撂下,门铃响了。我高兴地打开门,一下傻眼了:竟是那个矮个子调查员。我心里一沉,原来真的一直有人在监视我和沃克。他对我说:「你不是答应做测谎试验吗?星期四到我办公室来签字吧。」我看也不看他,就答应了。反正坏就坏到头,坏到了头,就该好了吧?星期四我如约到了办公室,矮个子调查员满面春风地拿着表格走过来。我刚要接过来,他却突然一缩,郑重地说:「我希望不带任何强迫性。」

到了这种份上,还说这样的话,未免太虚伪了吧。我无表情地咧了咧嘴,接过了表格,拿出笔,用力瞅了他一眼,往这张表上签名的都是什么人?骗子?抢劫犯?杀人犯?没有比让一个说尽实话的人做测谎试验更屈辱的事了。但我还是像一切罪犯一样顺从地签了名。

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沃克气急败坏地打电话来说,今天下午一点半,他被通知不再有资格进出国务院大楼,去罗马的委任令自然也撤销了。而且,刚才安全部来人收回了国务院大楼的出入证……,我立刻回忆起第一次见他时他胸前挂的那块小牌子。我突然意识到,下午在我接受测谎试验时,沃克的命运其实早就被决定了。就是说,安全部向我强调接受测试是我自愿的时候,早就知道了外交部对劳伦斯的处置。为什么还不放过我呢?

我们在电话的两端沮丧着,沉默着,很久很久。

1997年的秋天,我和沃克在旧金山结了婚。他在一家有名的电脑公司工作,我们有了一个儿子,日子是宁静而明朗的。但不时,我仍会冒出这么个念头:他们真的放我长假了吗?我真的身后不再有眼睛、电话上不再有耳朵了吗?会不会哪一天突然跑来个人,又客套又威逼地邀请我去做测谎试验?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屋顶酒吧:纽约新亮点

如今的曼哈顿正掀起一股迎合高消费人群口味的新潮流———在摩天大厦顶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屋顶酒吧。目前在曼哈顿的高空酒吧已经多达25个。这些酒吧的共同点就是地势极高、空气极好(吸烟区除外)、景致极美。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个酒吧都使用重量极轻的塑料酒杯,这大概是为了保护楼下无辜的步行者免受飞来横祸吧。

更有甚者,有的屋顶酒吧不仅装修奢华、气氛高调,就连电梯里的服务生也武装得活像007特工。比如在罗斯福酒店的酒吧mad46,屋顶酒店的电梯服务生一直在冲着对讲机细语,附耳过去,才知道原来他那是在向楼顶酒吧服务生报告电梯间里的人数。当然,除了杯子独特、服务周密,那些红火的屋顶酒吧还在以各种手段招揽生意。


  第五大道230号


  第五大道230号即纽约市场中心。而地处这里的二十层高大楼则以这个地标为名。第五大道230号的顶层是一家高空酒吧,俯瞰着整个纽约市场中心。这片区域甚至有些并不太像曼哈顿本身,只有它周边几乎众人皆知的纽约摩天大楼以压倒性的气势告诉你正身处何方。

  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位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五楼,号称享有着全曼哈顿最美丽的天空。这里其实是整个城市里最平易近人的屋顶酒吧。来屋顶花园的有游客、本地人,老人、还有青年人。即使你在这里闲呆一整天,也不会因为没有消费而遭受白眼。从这里向下望去正好是中央公园,可以看到园内的现代雕塑作品,其中包括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的多幅作品。比如浑身扎满了各种刀剪、张着血盆大口的仿真鳄鱼,还有每天正午用黑色焰火制造的瞬间展品“晴天黑云”。

寿司桑巴7


  寿司桑巴7曾出现在美剧《欲望都市》中。剧情中女主角将侍者端上来的马爹利痛快地泼在男主角脸上后潇洒地扬长而去。现实中,这是一家集合巴西、秘鲁和日本元素于一身的餐厅。虽然从屋顶望去景致并无独特之处,但在寿司桑巴7却能看到很多长相英俊的多民族混血帅哥美女。这里的酒水犹如餐厅本身,充满创意,而价格又相对平易近人。9美元就能来一杯巴西传统鸡尾酒,10美元又能要一杯后劲十足的姜汁鸡尾酒。


  Bookmark酒吧


  如果说纽约的屋顶酒吧清一色地使用塑料酒杯、提供喜力、科罗娜等过于大众的啤酒,那么位于图书馆酒店的Bookmark酒吧绝对可谓一个大胆的革新。这里的酒杯可是真材实料的玻璃制成,酒水也非同寻常。Bookmark这家酒吧可谓是最“有滋有味”的。它的家具由柳条制成,栏杆由砖头和石头砌成,这里甚至还有一个高高的大温室,专为在寒冷的夜晚痛快畅饮的人们而备。每周五这里都人满为患,但其他时间的夜晚这里就会惬意许多。Bookmark的空中景观也颇令人满意,从这里恰好看到城市中心的摩天大厦,隔着玻璃窗就能把对面的办公室看个一清二楚。


  BED NEW YORK


  戏称“与纽约同床”,这间酒吧不仅名字独特,连身份也双重:入夜之后,这里随即摇身一变,成为了空间庞大的迪斯科舞厅。而夜色来降临之前,它却还是一个擅长做煎鹅肝、烤羊排和提拉米苏的美味餐厅。有意思的是所有食物都被盛在形如睡床的盘子中,就连用餐座位也是一张张大床。“与纽约同床”周日为睡懒觉的人们而开,早午餐和晚餐时间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之后就是持续不停的歌舞狂欢,直至次日凌晨四点。不过名虽如此,“与纽约同床”却并不留宿客人。

游轮之旅 尽享无穷酷爽激情

让清新的海风充满胸腔,让跳动的海浪轻抚脸庞吧。在这里,鲸鱼们欢腾嬉戏,海狮们憨态可掬,头顶上还时不时盘旋着海鸥,欢快地鸣叫着——游历卑诗省的海湾群岛,恢宏景致近在咫尺:冰川、海滩、沙丘、黑森林、悬崖与峡谷……用一种崭新的角度领略这里数不尽的壮观景致,让你尽享无穷的酷爽激情!

游轮之旅始发于温哥华港,这里是北美最佳游轮港口,而温哥华作为国际大都市,其高档购物、餐饮、水疗和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在这个城市中,现代文明与自然和谐交融,宏伟的山峦、广袤的原野、迷人的海洋近在咫尺。巨大而豪华的游轮游弋在卑诗省的各大水域,终点则是海岸沿线令人向往的大城小镇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温哥华往返阿拉斯加州的航线主要服务于来往加拿大的美国公民,而从温哥华始发的其它游轮航线,则可以载着游客们前往其它迷人海岸城镇,如纳奈莫、维多利亚、坎贝尔里弗和鲁珀特王子港等。

卑诗省的经典游轮线路:

在卑诗省,游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主题的游轮之旅。比如常规的日间海上之旅,您可以欣赏到壮美的山河湖泊;而如果在夜幕降临时分出海,那么就可以欣赏到海上令人惊叹的烟花汇演或浩瀚无边的宇宙星空了;亦或者在魔幻奇妙的圣诞夜里搭乘满饰彩灯的游轮,开始一次浪漫温馨的旅程……2008年,卑诗省推出了全新的"英吉利湾景观游轮之旅",您可以用绝佳的视线欣赏如诗般的城市海湾——英吉利湾。

温哥华港湾海上之旅 (Vancouver Harbour Tour)

悠闲地坐上游轮,漂游于温哥华的海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观赏这座迷人的城市。

约1小时左右的行程将途经巴拉德湾,沿途可以欣赏到温哥华美丽的景致,包括斯坦利公园、温哥华海港中心观景塔、狮门大桥、繁忙的游轮码头、以及充满历史气息的盖士镇和令人惊叹的北岸山脉。

英吉利湾观景之旅(English Bay Scenic Cruise)

搭乘游轮欣赏温哥华最独特的英吉利湾,在这2小时30分钟的旅程中,游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温哥华市的历史,还能够欣赏到占地1,000公顷的斯坦利公园、狮门大桥、古老的巴拉德桥以及备受欢迎、绚丽多彩的格兰维尔岛。在享受免费的可口午餐的同时,让游轮载着你前往北岸山脉以及西温哥华海岸线,体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圣诞颂歌泛舟巡游之旅 (Carol Ship Parade of Lights Festival) —— 温哥华独特的传统!

每年11月底至12月圣诞节期间,您将有机会参加圣诞颂歌泛舟巡游之旅。

想象一下乘坐着满饰圣诞灯饰的游轮,行驶在温哥华宁静浪漫的高豪港,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水岸两旁的眩彩霓虹,这是多么浪漫的圣诞节。这项活动已有47年的历史,每年都将举办一次。在临近圣诞节的那些夜晚将有超过15万颗璀璨的圣诞灯饰点亮整个温哥华,45,000名加拿大人将在那一刻齐唱圣诞圣歌。

游轮于夜间7点从加拿大馆出发,途经福溪、北温哥华、西温哥华最后抵达迪普峡湾(Deep Cove)或穆迪港(Port Moody)。

日暮晚餐游轮之旅 (Sunset Dinner Cruise) —— 最棒的游轮之旅!

每年的五月至九月,游人们可以选择日暮晚餐游轮之旅,欣赏温哥华美丽的日落景致,视觉效果极佳,这是观赏渐渐沉入太平洋天际线日落美景的最佳选择。整个行程大约2.5小时,途径市中心、加拿大广场游轮码头、北岸山脉、西温哥华海岸线等等。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可口的西海岸风味美食,游人们体验的是一次舒适的旅行。

星光晚餐游轮之旅 (Starlight Dinner Cruise)

整个10月份你都有机会体验星光晚餐游轮之旅。这一约2.5小时的游线曾被温哥华Where杂志评选为"欣赏温哥华的十佳角度之一".在夜幕降临时,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西海岸风味自助晚餐,你将乘坐游轮漂游于满目星空之下,任月色倒映在太平洋的水面。

如何安全投资个人存款

(星星生活记者王小檗编译报道)如何赚到比微薄的利息或者政府债券更多的钱?如何处理你的积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周密的思考、计划,乃至行动。它不是朝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也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

你可以在当地的图书馆里找到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但是问题是如何检索出所有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鉴别这些信息是否是你需要的。加西新闻社Milton Kiang近日撰文,对于存款的安全投资提出一些建议。

**评估你的需求

首要的一步是评估你的投资需求:你是否仅仅只是想简单的避免通胀的问题?你能承担多少风险?你是否在为你的未来退休后做打算?

你应该把你的积蓄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资金是你急需的,包括未来3到6个月内出现紧急事务也能承担的生活费用。第二部分是储蓄金,为你未来退休或者是收入降低时的准备金。第三部分是为中高风险的投资准备,你可以用这笔钱获得高的回报。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你可以把它投资到保证投资回报存款(GIC)或者是加拿大政府债券。

虽然你只能赚到很低的利息(目前是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但是它不会市场蒸发,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回你的本金加利息。

现在,3个月期的保证投资回报存款(GIC)在加拿大银行的最高利率是1.8%。

短期的GIC投资,并在到期后续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GIC利率较高时,在你的帐户中存上一个一个月到三个月的保证投资回报存款是个让你存款到期期间节约开支的明智之举。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资金可以作为低风险投资。这部分是为你的养老金或者家庭收入降低时准备的,避免很多人不能承受市场低迷时的损失并且急需要这笔钱。

一个人的退休储蓄计划通常被列为第二部分,这部分钱可以投资到的基金、债券、固定收益证券、保证投资回报存款、政府债券和抵押中去。

通常的选择是平衡式互助基金,它是被投资到联合的资产和有稳定收益的证券中去。平衡式基金被认为风险很低,因为它是被分散的投资到多个股票和债券中去的,所以,如果其中一些股票或者债券出现跌落的情况对整个基金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你也可以认为股票是“安全的游戏”:高市值蓝筹股能为你带来丰厚的收益(3-6个百分点),让你享受到资本长期稳定上涨的感觉。股票中的风险,就像其他任何一个投资一样,时起时伏,市场蒸发资本的风险在高市值公司中远远低于低市值公司。

你必须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在市场中,该公司的市场份额是怎样的?最近3到5年,它的股票交易如何?他们如何分配红利?最近3到5年里公司的收益如何?

如果你打算去投资股票(而不是“玩”股票,这有很大的区别),你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公司的年度报告。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有很多解释股票投资的基础信息。

许多人衷情于投资房地产,与股票和许多平衡基金相比,这个投资能带来长期的稳定回报。许多人都愿意把钱偿还房屋贷款而不是给房东交房租。

最近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导致了房屋买卖的停滞和价格的降低。第二,非常明显的是,尽管你的租金高于你的投资,在开始的时候,你的大部分投资都用于偿还银行的抵押贷款了。 所以,投资房地产在房地产市场回升的时候显得更明智。

当房屋价格下降,你会发现你成为了“负资产”,你要还给银行的钱远远多于你房屋的市值。

现在,因为房屋价格的持续下降,许多英国或者美国的业主都成为了“负资产”。所以,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你应该把钱留到房屋价格稳定的时候再投资。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的资金可以投资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中去。

分配到这部分的钱,有很多因素组成,比如你的年龄、月收入、或者你的退休计划。比如,如果你现在还很年轻,并且还可以工作多年,你就可以把更多的钱投入这个部分而非第二部分。

对于如何投资这部分钱,我发现实时的投资时事资讯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每年只需要99-300加币就可以订阅到许多投资时事资讯。

比如, The Motley Fool介绍每月时事资讯, 股票顾问,每月介绍4支股票以及公司详细的收入;市场份额;资金流动和资产负债情况;管理情况;还有为什么这支股票长期在市场上有良好的收益。

时事资讯还包含了它推荐的股票的走势图:为什么它们能远远高于S&P 500指数,哪支股票应该持有,哪支股票应该抛售。(时事资讯还会给你发出警报邮件,告诉你哪支股票该卖了。)

The Complete Investor (www.completeinvestor.com)是另一个我很喜欢的资讯,它每个月都推荐多支股票,每支股票都会被标注上"High Growth," "Income Growth,"“低市值”等其他种类,作为你投资的参数和风险的指导。

China Strategy (www.chinaprofitstrategy.com)推荐的公司都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的。被推荐的股票包括中国企业的,美国企业的 以及跨国公司的,它们都是中国各个地区最有代表性和潜力的。

DIY?

如果你没有时间处理你的投资,你也可以选择把这个责任转交给理财师。当然,你的投资十分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理财师的技巧和敏感度,但还有什么比处理自己投资更重要的事呢?但是,有太多的人过于关注最新的电视节目的优劣,从而导致了没有时间处理他们的投资。

如果你确定要用理财师来处理你全部或者部分的资金,请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投资,这些选择的优劣部分以及投资的周期。

冰淇淋叔叔的车轮人生


《星星新枫采》是新时代电视台于星星生活报的一个合作开办的栏目,也是新时代国语节目《新枫采》的一个延伸。本栏目将选登部分该电视节目所采访的华裔移民创业故事,心路历程,由新时代采访记者编纂成文,以真实深度的视角呈现加国移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多彩多姿。





响着音乐大街小巷转悠的冰淇淋车是西方国家独特的风景,听到熟悉的音乐便跑出门买冰淋是孩子们成长过程里的快乐记忆。祖籍山东的李国华就是这样一位孩子们眼中的“冰淇淋叔叔”,他在这一行做了已经快20年,自称是这个职业里的第一个亚裔人士。




**月入过万有独招



李国华很喜欢缘分这个词,他说自己进入这一行纯属缘分,很年轻的时候就移民加拿大,本来在一家公司做贸易,后来一个希腊朋友卖起了冰淇淋,早期在多伦多做这一行的大多是希腊人,一年后这个朋友就介绍他进入到这一行,从那一年开始,卖冰淇淋就成为了李国华的主业。




月入过万的高收入是李国华坚持在这一行做下去的最大动力,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同行都能像他一样赚这么多钱,用李国华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很懂得怎样利用这个车去赚钱去生活了。




与那些在市区大街小巷转悠的冰淇淋商贩不同的是,李国华只去举办活动的周边小镇上售卖,人流量大,卖的价格比市区高,自然效益就好很多,通常一个周末两三天就能有五到六千的营业额。不过,每一个活动地点一般只容许一辆冰淇淋车进驻,李国华和很多举办各种活动的机构已经达成长期的合作协议,所以享有优先权。




每年的一月份,李国华就把夏季每个周末要去的地点安排好,一个周末也不拉下,一直做到十月份感恩节结束,就收车停业,等待来年的夏天来临。



李国华的弟弟也在做这个生意,可是效益就差很多,因为他有家有孩子需要照顾,不能每个周末都离家外出,只能抽空在家附近的大街小巷转转。



**驾驶纪录好方可入行



据李国华介绍卖冰淇淋并不需要考执照,只需要到加拿大小生意审批机构申请账号,然后他们会派人来检查冰淇淋车,再查核你的驾驶纪录,因为当冰淇淋车在街头一出现,小孩子们就会蜂拥而上,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你的驾驶纪录有任何一点小的问题就不能得到经营许可证。李国华说做这一行一定要喜欢,虽然一年中只做半年,可是夏季的这几个月他几乎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从周一到周四要进货、保养维修车辆等,因为一旦开始营业,车的发动机就是一整天都在运作,不可以停止,前面一台发动机、后面还有一台,每个月需要换三次机油,常常会出现各种的故障,所有的小问题都必须自己懂得维修。而周五到周日开车到小镇上去做生意,忙的时候连上洗手间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忙碌的夏天过去后,李国华终于可以慢下脚步享受生活,他会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游山玩水,或者打打兼职工,乐得轻松自在。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6年前认识日本女子优子。




**今年生活有些不一样了



16年前在加拿大的日本旅行社做兼职导游的李国华经同事介绍认识了日本女子优子,从此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异国恋。优子在日本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李国华也不舍得放弃这边冰淇淋的生意,所以唯有半年在加拿大,半年去日本和优子相聚。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饱尝相思之苦,可是他们彼此都没有放弃这份感情,终于在相恋6年后于1998年李国华和优子结婚了。可是,李国华和优子依然分居两地,他多么期望优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旁。




去年夏天,优子飞往多伦多短住两个月尝试和他一起卖冰淇淋。每个周末都要长途跋涉开车三四个小时甚至是更长的路途去各个周边小镇,晚上住汽车旅馆,优子很不适应这种类似游牧民族的动荡生活,可是她还是决定放弃日本的一切,过来陪伴丈夫。今年三月,优子终于搬来多伦多和李国华一起生活。从此,每一次远行里,李国华都有了相依相伴的人。




有了太太的加盟,李国华的工作变得有乐趣得多,每次等到活动结束收工回酒店的路上,再不是一个人孤独地遥望星空,他说自从有了太太在身边,他觉得加拿大的夜色比以往美丽生动得多。




李国华说不准备改行,再做个十年八年就退休,已经人到中年的李国华和优子都决定不要孩子,继续这种车轮上的自由人生。



正如李国华所说,这是一种缘分,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得到一些你想的东西的同时注定要失去另外一些东西。

新时代电视新枫采记者 周芷冰



(文:新时代电视新枫采记者 周芷冰)



下周《新枫采》节目预告:

创业故事:胡小鸣,把中国石材装修公司成功移植到加拿大

人物故事:宋宜荣、梁国杰:激情创作,歌唱北京奥运

资讯:政府资助学生创办暑期公司



新时代电视周六黄昏六点/城市电视周日晚九时三十分播出





80年代初生人的童年经典回忆录

童年总有许多让人难忘的回忆,仅以此帖献给我那一去不复返的稚嫩岁月!
PS:80后才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