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奥运、爱国与体育强国

亚洲周刊谭卫儿/北京奥运培养了心态更成熟的中国观众,也让中国意识到与体育强国的距离。八月二十二日晚,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曲棍球场内,人声鼎沸,一波波红色与橙色人浪此起彼落。这一晚,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历史性打入奥运决赛,与世界劲旅荷兰队对垒。

红色的是手摇中国国旗的中国观众;橙色的是荷兰队‘粉丝’,他们有的远道从家乡而来,有的则是荷兰在华公司的人员。赛场上,中、荷姑娘们挥动着手中的曲棍,努力试图着把那白色小球射进对方龙门。观众席上水泄不通的人群‘加油’声、哨子声,还有吹气棒棒的敲打声不断。这时,笔者身后传来一句︰‘我就是来支持荷兰队的,我们中国队水平和人家还是差一截呢。’回身一看,只见这位大哥一脸的理所当然。他身边的朋友则笑着拍打他说:‘你不怕被人扔到街上?’话虽这么说,却不见半点怒气,一伙人继续欢呼着看比赛,各自为心中所爱加油。

一如所料,中国队最终只得到银牌,但即使不是举国欢腾,也已是皆大欢喜。毕竟这样一项冷门的球类居然中国也得了第二。只是,以上这段小插曲或许更值得玩味,值得我们思考。在那震天价响的‘中国队,加油!’的声浪中,这位北京人‘支持荷兰队’的声音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稍纵即逝。然而,他或者是场内一众热情爆炸的中国观众中难得的一位头脑冷静的人。而他朋友玩笑式的‘把你扔到街上’的调侃,既反应了中国人包容之心的开始形成,也引出一个更深的问题︰运动场上,当中外对决时,中国人只应为中国队加油?为外国运动员打气就不爱国吗?

所幸的是,北京奥运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心态更成熟的中国观众群体,尽管这个群体刚开始成形。为外国运动员喝采,对于中国人来说已不是甚么新鲜事,一如鸟巢内的九万观众一齐为世界飞人博尔特唱生日歌。那其中,中国观众人数绝对是大多数。只是,那毕竟还不同于两国对阵时的‘倒戈’于外国球队。当中国人学懂了欣赏‘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员及球队,才是奥运精神得以在中国延续的基础。而这里面更重要的一环就是,奥运如何推动中国全民体育的发展。

以曲棍球为例,当晚场内数以万计的中国观众当中,有多少真正懂得曲棍球?又有多少人曾经亲身接触过这小小的白球和那半弯的曲棍?答案是绝无仅有。有香港记者问过多位观众︰有的说不认识曲棍球,只因为中国女队打入决赛,所以来支持;有的说,虽听说过,但平常并不关注这一运动,因为根本没机会接触;也有小孩说,学校里根本没条件玩曲棍球。根据中国大陆相关的数字显示,全国可供运动员进行正规培训的曲棍球训练场,也不过只有三个!

当然,一项运动在一个国家是否流行有着历史及现实的多种原因。在中国,人们习惯了为尽可能地扩大金牌,特别是奥运金牌的涵盖面,冷门也好,热门也罢,政府总会不遗余力支持,因为金牌往往被与国家荣耀挂上了鹇。所以,中国可以很自豪地说,在绝大多数的运动项目上,我们都拥有了一批优秀的棈英运动员,相比起世界水平,他们毫不逊色,北京奥运就是绝好的例证。

中国运动员打破了欧洲人在剑击上的垄断;原以为可颁奖给自己家人的英国籍奥组委成员,要把金牌挂到四位中国划艇姑娘身上;然而,当中国运动员在竞技型项目中大放异彩的同时,在全民体育型的田径场上,以及不少大型球类项目上,表现却未如人意。虽然男篮表现出色,女排精神犹存,但技不如人的事实却是铁一般地摆在面前。而中国男子足球队输球却起飞脚狠踢对方球员的恶劣行径,更输掉了人格和奥林匹克精神。全国哗然,愤怒之余,更让中国足球队成为全世界的笑柄。难怪‘解散国足’之声不绝于耳,中国足球出了甚么问题的疑问不断。

还好,中国这次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事实上中国也不可以被五十一面金牌的光芒掩闭了双眼。正如中国奥运代表团团长刘鹏所言︰金牌第一不等于体育第一。中国距离世界体育强国的地位还有相当的距离。事实上,中国的全民体育普及度仍不高,供群众使用的免费,或收费较低廉体育设施可说是凤毛麟角。

笔者在北京采访期间,不少民众都慨叹,即便在北京,除了大学里有免费的球场外(但也只供大学生使用),能让公众参与的免费足球场和篮球场并不多,而游泳馆和其他的体育馆大都收费。一些家长和小孩则说,学校功课太多,孩子根本无暇参加更多的运动。除非你被挑选进入体校,普通学生的运动时间实在有限。

回望香港队的奥运表现,香港运动员可说是全军覆没,但他们大都抱着志在参与的心态。只是,中国大陆和香港都面对着一个严肃的问题︰金牌或没有金牌,只有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得以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精神及身体面貌最真实的反映。

谭卫儿: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穿梭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国多年,见证多个重要历史时刻。热爱新闻,因为‘每天都是新的开始’(Tomorrow is another day)。现任亚洲电视新闻总监。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