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未来十年讯息科技大预测

《自然》杂志访问此领域的一些专家,提出他们对未来十年讯息科技发展的预测,也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生活新景象。在快速发展的网路讯息世界,人类生活面临了巨大的改变。《自然》杂志访问此领域的一些专家,提出他们对未来十年讯息科技发展的预测,也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生活新景象。

布斯顿(Bill Buxton) 加拿大多伦多,微软首席研究员 电子纸

我同意克蓝柏格(Melvin Kranzberg)提出的科技第二定律:发明为必需之母。科技虽是为了满足需求,但也能创造需求,下世代科技将实践现有承诺。

过去百年的通讯科技史显示,任何将影响未来十年的事物,必已先已有十年的发展历,例如十年前网路让Google得以成功,而网路当时业已成形十年,电子纸在未来便很有潜力,不仅在微光下也能阅读,更几乎不耗费任何能源。电子纸源于十年前的E Ink技术,如今已应用在亚马逊书店推出的电子阅读器Kindle等装置中,虽然未臻成熟阶段,但肯定已进入研发后段。Kindle和其他电子阅读装置就像过去福特第一部量产车原型Model T一样,五年后应该就能大量普及。

这项科技将大幅改变我们对纸张的态度,我能理解人们对纸和书本的迷恋及热爱,我也无法忍受在电脑上阅读。但随着这项科技发展,社会将会开始质疑,究竟是否该不断砍伐五十万棵树,以供应北美地区出版与新闻纸张每周的用量。

黑渥(Vincent Hayward) 法国巴黎,巴黎第六大学工程学教授 触控学

十年前若有人提到“触控学”(HAPTICS),多数人会以为是某种肝病(譬如B型肝炎hipertitis B) 。过去能提供触觉回馈的介面仰赖创新,因为在技术上相当困难、昂贵且市场有限;如今随着荧幕触控式装置增多,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未来目标是更直觉式的介面,减少使用视觉,不用看就能操作,这就是触控学的潜力。

目前市面上已有两三家手机品牌推出触控功能手机,也有部分汽车厂跟进。这项技术以触觉回应,故使用者按下荧幕按钮也会有感觉;当然还有些更基本的技术,人类身为动物,都是依据预期心理行事,而视觉介面会降低你我的预期能力,因为当我们触碰某种不存在的事物,就不会出现预期感受,行为所产生的触觉感受也不足,触控式回应满足人类预期心理,也完成整个控制步骤。

目前触控式显示器最多只能提供单一接触或操纵选单的反应。但未来触感、形状与灵敏度都会更加精致与平价,干燥的平面荧幕也能创造毛皮或湿润感。

皮尔森(Ian Pearson) 英国伊普史威治,Futurizon顾问公司 影像眼罩

我们总希望能创造出科技,可以结合在网路与实体世界的行为,任天堂的Wii也因此畅销全球,我联想到影像眼罩的概念,可将电脑画面重叠在你我周遭环境中。

类似产品数年前便已出现,但解析度仍太差,未来品质会提升、成本会下滑、需求会成长,因为影像眼罩能在行动时提供资讯,消费者手中已有iPhone与黑莓机,可提供众多资料与功能,但还需要更大的显示器。戴着眼罩起初或许突兀,但手机与蓝牙耳机刚上市时同样引人侧目,如今早已普及。

若结合视觉影像与欧洲伽利略卫星的全球定位资讯,便可将网路资讯与实体世界组合起来。当走在热闹的市区街道上,便可同时看见商家与餐厅评鉴、相关服务广告、其他兴趣相似用户等。

当戴上视觉眼罩,周遭环境面貌将大不相同,眼前的汉堡餐厅可能只是个大汉堡,没有可笑的都市规划法规。别人眼中的你我可能是Second Life的虚拟人物、演员强尼戴普(Johnny Depp)、或名模克劳蒂亚雪佛(Claudia Schiffer),网路和真实两个世界最美好之处合而为一。

卡坎南(Leo Karkkainen) 芬兰艾斯博,诺基亚研究中心首席规划员 记忆功能产品

日常用品将备有记忆体,能储存自始至终的历史记录,让消费者能轻易取用。

这可以考虑使用电磁频率识别标签,这项技术现已应用于追踪库存与防窃,不仅价格低廉,本身需用的电力,透过读取装置的电磁讯号即可取得,不过未来或许还有其他科技可取而代之。

近距无线通讯系统让手机可做为悠游卡或电子钱包,便于通勤及付款使用,若这项科技能帮助消费者与产品沟通与消费,也能协助消费者避开不健康、易造成过敏、制程有害环境、聘用童工生产的产品。

许多科技都有其阴暗面,故我们必须在系统内建隐私保障功能,使消费者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追踪。

格蕾纳(Helen Greiner) 美国麻州百灵顿,iRobot公司主席兼共同创办人 自主机器人

其他人已提过这一点,但我能够更笃定地预测,机器人在未来十年肯定将更普及,而关键在于自主性。除非机器人依据任务而有自主权,否则事事都必须由人类操纵,这在军事行动等重要任务很合理,但通常人类操纵只是浪费时间。现在机器装置已可逐渐自动作业,如耕作、割草、打扫办公室等,随着机器人自主性提高,就能从事更复杂精密的工作、行为,参与农务、营建、物流产业,并照顾高龄者、军队与家庭。

若要自主,必须对环境有所认知、具备智慧型软体构造,以及实际的躯干与行为系统,Roomba真空清净机便是完备上述特点的自主范例。

我们所打造的机器人运作系统Aware 2.0,以操纵应用软体程式的逻辑控制机器人行为,如此不仅简化新型机器人创造过程,也简化机械设计模组,让科学家能以过去成功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例如研发出导航行为后,其他平台亦可延用。

戴森(Esther Dyson) 美国纽约,营利暨非营利新创公司投资者 基因资讯

我身为美国加州山景城23andMe公司的董事,该公司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基因资讯,并在自愿情况下供他人研究使用。

该公司目前只针对大多会显现风险指数的共同遗传变异进行探究,这些基因异常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中,才会真正等于病变,但异常基因也无法明确指出病变时间与强度。公司提供的服务现要价一千美元,不过随着处理过程、化学品与显像科技成本压低,价格也会更低廉,扩及更多消费者。

第一批使用者多为赞助人,后来者则是受益人,在成千上万人参与计划后,所获的基因资讯可供我们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基因互动及其他因素,就能对基因了解更深,许多疾病亦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我也希望这项科技能改变人类行为,鼓励他们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因为他们会更明白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皆有死因,基因组能告诉我们哪种死因对个人机率较高,不过不可能准确告知死亡种类与时间,人类对足球及赌博相关数据的认识每每令我惊讶,因此人们也有可能了解基因的关联与因果差异。

伊藤穣一(Joi Ito) 日本东京,日本Infoseek共同创办人兼创用CC执行长 开放式内容管理

未来大发明将以如同Google般的简易构想,便将人与想法串连起来,让维基百科、Facebook及其他事物结合得完美无缺。这听来理所当然,但却又不易想像,不过在Google以前,我们也难以想像搜寻应是什么面貌,在伯纳李(Tim Berners-Lee)以前,人们也难以设想网路世界。

其中一项关键在于,利用软体自动标示我们取得及分享的各种内容。人们希望与人共享内容,但法律与设备却提高其困难度,法规阻碍许多创意发想,如果有软体能找到你所需的内容,又能自动注明出处来源,若可应用在各种内容上,便能建构允许更多创意的网络。

钟安社(Anshe Chung) Ailin Graef在Second Life的虚拟角色,全球第一位在虚拟世界净获利达百万美元的人 三度空间环境

随着三度空间环境在一般浏览器与手机呈现日趋简单,实体与虚拟世界将融合为一。

三度空间场景将呈现真实人类与环境,当走入当下的美国曼哈顿城三度空间场景,并与虚拟或实际人们互动,所代表的意涵将远超过幻想世界或游戏画面。

像Second Life这样的社会网路世界,能够创造出数十万人共存的三度空间社群,但光要是进入这个角色环境,便需要学习与努力才能达成。其实有多种科技都有助达成这项目标,第一是电脑绘图,以制作出拟真图像;第二是利用科技捕捉多数实体世界影像,将之加诸于三度空间世界,Google与微软等公司已运用卫星照片与大批市区影像,另加上用户也贡献各种资料;第三是在虚拟空间中再现人形,并增添更多互动机会。

凯利(Kevin Kelly) 美国加州Pacifica,《Wired》杂志创刊执行主编 语意网路

语意网路不易解释,因为没有可参照的对象,Google至少还有个首页,语意网路什么也没有,但我认为其整体效应将不亚于Google。

根本概念在于,若网路上所有事物都能如语言般,简化为名词、动词及述语,电脑便能“阅读”网路,此事意义非凡,当机器可阅读资讯,便能做许多和一般人相同的事。若想预约计程车到飞机场,语意网路让机器有能力知道特定讯息,能了解班机时间、至机场的道路系统、偏好的计程车公司等,“二阶效应”让资讯来到使用者眼前,不必再费心搜寻。

但要如何走到那一步,又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人工编码相当费力,初期效应相当微薄,故除非达到特定规模,很难说服他人投身其中。过去搜寻引擎的转捩点在于页面排名,而对于语意网路而言,分水岭或许在于自动语法剖析程式,将内容意义自动编码,Twine等网站已开始朝此方向前进。

施朗瑟(Sam Schillace) 美国加州山景城,Google 更进步的浏览器

在Google诞生以前,大家都认为搜寻功能仅此而已,但其实还有许多进步空间,现今的浏览器亦是如此。

在网路世界里,简单比完整更重要,使用平台必须简单、一体适用且水准够高。浏览器便是平台,让任何荧幕都能成为看见个人资讯网络的窗口,我每天使用三部电脑,但从来毋需担心找不到档案、照片或电子邮件放在哪一部电脑,因为一切都在网路上,透过浏览器就能找到。

现有浏览器不需另安装软体,便能读取相当复杂的应用程式,行动装置也逐渐跟进,下世代的浏览器与应用程式将使通讯及合作更加透明,让使用者真正专注于串连彼此、完成工作,让网路成为超级处理器,不仅帮助你我互动,更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模式。

【知识通讯评论月刊七十二期】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