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

阅读革命

撰文∕史蒂文.利维(纽约) 3月8日号

电脑先驱艾伦?凯曾经说过:“科技就是在你出生以後出现的所有发明。”因此,当我们尝试在心里列举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发明时,往往会忽略一样东西,这也就不足为怪了。那就是设计精美、很有用、用途广泛,而且比“产品推荐”中的任何电子玩意都更 被热爱的图书了。

与电脑硬盘相比,它是更为可靠的存储设备,而且还有出色的用户界面(不需要操作手册或“菜鸟指南”)。再者,它立即可以使用而且不需要电池。许多人都认为这项发明已经够完美了,不可能再改进,而且听到相反的论点时,还会表示愤慨。 43 岁的互联网商务巨头亚马逊公司 CEO 贝索斯说:“图书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设备。”接着,他发出了招牌式的笑声。

一直以来,图书给贝索斯带来了很多好处。互联网开始出现时,他开了一家网上书店以期令自己出名,这个决定令他得到亿万富翁的地位,他的公司成为互联网神话,也使作家浪费了无数个小时来检查自己在亚马逊的销售排名。尽管从职业和个人角度来讲贝索斯都深爱着图书 ―― 他很爱读书,而妻子是一名小说家 ―― 但他也清楚科技的迅猛发展会吞没所有媒体。贝索斯说:“图书是模拟技术的最後一个要塞。音乐和视频很久以前就实现了数字化,而短篇幅的文章在网络发展早期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是长篇幅则还没有。”

我们正处身一间可以远眺西雅图天际线的会议室里,这里以往是退伍军人医院,实际上是这家全球最大虚拟商店的总部。11 月,贝索斯推出了电子阅读器 Kindle,希望借此超越过往推行电子阅览器的多次尝试,成为迈向 Book 2.0 的转折点。它是一场将会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作者的写作方式以及出版商的出版方式的(已经在进行中的)伟大变革的简略形式。Kindle 代表了这个过渡时期里的一个里程碑,出版业正面临挑战,要与电视、电玩游戏和黑莓手机竞争,文学评论家正在悲叹印刷文化可能消亡,美国着名作家诺曼?梅勒最近辞世,这更加突显了有影响力小说家的匮乏,为图书世界蒙上了巨大的阴影。Kindle 正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个里程碑。另一方面,互联网上有许多爱书人的钱包正蠢蠢欲动,等待着机会将自己已经积满灰尘的文化礼堂粉刷一新。

亚马逊已经做好准备加入这场争夺战,也许会帮助推进其中一些变革,而且它丝毫不会轻率视之。毕竟,我们谈论的是图书这样一种重要的东西。贝索斯说:“如果你打算做这样的事情,你必须要像图书一样在许多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我们也必须找出图书不能做到的一些事情。”他快步走近会议室里的白色书写板,列出图书阅览器 ―― 又要往放满电子玩意的背包里多塞进一种电脑设备了 ―― 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特征。首先,它必须让人觉得像书,而且它应该是一个外形朴素的文化载体,而不是精美的机械装置。因此,Kindle(名字的意思是点燃知识之火)得跟平装本图书差不多大小,它的宽度逐渐缩减,模仿图书在装订部分鼓起的样子。它比较重,不过也只是 292 克。与笔记本电脑不同的是,在运行时它不会发热或发出令人厌烦的嘟嘟声。贝索斯说,阅读设备必须灵敏且耐用,使用“电子墨水”(E Ink,这是几年前的突破性技术,能模仿出印刷图书的清晰度)令 Kindle 的六英寸显示屏书页容易阅读。他补充,电池必须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因为没有什麽事情比因为电池耗尽而不得不中断阅读更令人沮丧(Kindle 充电一次可以使用 30 小时,每次充电需要两小时)。另外,为了安抚拥护印刷文化者的情绪,Kindle 在待机模式下会显示古代文本、早期印刷品,以及埃米莉?迪更生和简?奥斯丁等深受喜爱的作家等的怀旧图像。 然而,Kindle 还具有母亲收藏的《飘》所不可及的功能。Kindle 等电子图书设备可以改变字体大小:老年人会感激这个令每部书立即变成大字体版本的功能。它能够存储几个书架的书,包括设备本身可以容纳 200 部,记忆卡可以额外存放几百部,而亚马逊的虚拟图书馆还存放着无数图书。此外,你可以用 Kindle 查找一本书中的一个短语或名字。

之前的电子图书设备也具备这些功能,特别是索尼的 Sony Reader。Kindle真正突破在于一个以往不曾出现的新功能:无线连接,是通过叫做 Whispernet 的系统实现。该系统基于手机运营商所提供的 EVDO 宽带服务而运行,因此它在任何地方都能正常工作,不仅仅限于 Wi-Fi 热点。贝索斯说,所以“这不是一种设备,而是一种服务”。

具体说来,Kindle 是我们熟知的亚马逊商店所推出的延伸产品(当然,Kindle 也会在那里销售)。亚马逊把 Kindle 设计为完全可以独立运行,不需要电脑:你可以通过它浏览该店、找图书、检查你的个性化推荐、阅读读者评论,以及用拇指通过键盘轻松发布新评论。只需触摸屏幕,你就可以用 Kindle 买到图书。购买以後,Kindle 就会下载图书并安装到你的图书馆中,供你随时阅读。贝索斯说:“我们的目标是让你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将任何图书下载到 Kindle,不仅仅是在销售中的图书,而是所有出版过的图书。”

为了督促出版商增加推出新书和再版书的数字版本,亚马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Kindle 商店推出之际,会有超过 8.8 万本图书供读者购买。贝索斯没有说得非常清楚,其实亚马逊本身也参与图书的扫描工作,许多图书也列在它创办的项目“书中搜索”之中。不过,大部分工作还是由出版商自己完成的,数字化每本图书的成本约 1,439 元人民币(200 美元)。新书都会经过这个程序,但是许多重版书仍然在等待。企鹅集团 CEO 戴维?尚克斯说:“这真是一个瓶颈。”亚马逊将《纽约时报》畅销书和精装新书的 Kindle 版定价为 71.9 元(9.99 美元),而同时差不多每部书的第一章都可以作为样本免费提供。 Kindle 的用途并不仅仅局限于看图书,你还可以通过亚马逊商店订阅报纸(如《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世界报》)和杂志(如《大西洋月刊》)。新的一期报刊送达印刷厂时,它们的数字版本会自动传输到你的 Kindle 中。(这更像是有一名虚拟的送报员将报刊送到你家门口,而不再是你自己在网上逐篇文章地看。)你还可以 7 元(99 美分)或 14 元(1.99 美元)的单位月费订阅博客。

此外,Kindle 也能够浏览网页,让你在维基百科中查找资料、用 Google 搜索或者浏览博客或网页上的链接。你可以在正在阅读的一页书上作注释,或者用电子版的标记笔标记一些段落。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把一个文档或 PDF 文件发送到你的 Kindle 电邮地址,它会像书一样出现在 Kindle 图书馆中。尽管贝索斯不愿意比较,但亚马逊相信他们已经造出了图书领域的 iPod。

去年 11 月底,Kindle 以 2,870 元(399 美元)的售价推向市场。贝索斯公开其售价时,可能会看到一张张惊讶的面孔。当史蒂夫?乔布斯于 2001 年 10 月宣布苹果公司将其口袋大小的数字音乐播放器也定价为 2,870 元时,人们的反应就是如此。毫无疑问,价格太高了。不过,如果亚马逊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几年以後我们就会看到具备彩色屏幕和其他功能的新版 Kindle,而且售价要比现在低得多。随着数字阅读将我们推进一个令人激动而震撼的後古登堡时代,书店也会否像现今把门市关闭了的 Tower Records 一样人迹罕至。 Kindle 和相关的产品真的能够胜过这个辉煌了数个世纪并且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基石的科技吗?图书的衰亡,或者从更广泛地说是印刷业的衰亡,已经被人们谈论了十多个年头。斯文?比克斯在 1994 年出版的《古登堡的挽歌》尝试窥视未来,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家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编辑、印刷、销售和阅读的传统方式都会遭受挑战。”诸如此类的言论总会遭到一些不愿妥协人士的抗议,他们坚持认为,什麽都不能取代那些摆放在床头柜上和点缀着房间的仿佛很完美的东西:图书。这些坚持立场的人认为,电脑可以取代出版图书的整个流程里的其他每个步骤,包括资料搜集、写作和生产;但是,流程里的最後一步,也就是读者与作者用优美的异步探戈进行思想交融的过程,却始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例如,科幻作家安妮?普罗克斯于 1994 年就说过:“没有人会坐下来在抖动的小屏幕上看小说。永远也不会有。”

不过,安妮,世界已经不同了。到了 2007 年,这种屏幕已经非常普及了(而且也没那麽抖),人们利用屏幕阅读所有东西,文件、报纸的报导、杂志的文章和博客,当然,还包括小说。而且不仅仅是用大屏幕。去年,一家叫做 DailyLit 的公司开始每次把数以千部的图书直接发送到人们的电子邮箱里,包括经出版商授权的新书和得到作家如奥斯丁等授权的经典着作。(我已经在 iPhone 上读完了詹姆斯?博斯韦尔的《约翰逊传》,人们认为 iPhone 在未来数月内会成为电子图书的主要营销工具。)最近,《芝加哥论坛报》的一位专栏作家畅谈在其黑莓手机上阅读奥斯丁作品的狂想。

然而,要手持式阅读设备能够让用家啃完这样的巨着,实在是个挑战,而 Kindle 仅仅是此类设备中最新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尝试。早期的一个竞争者包括 623 克的 Rocket eBook。(其发明者们後来还研制出了电动跑车 Tesla。)也有人尝试把电子图书以光盘的形式来供销。但是,在新世纪头几年的这些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出版商 Simon & Schuster 总裁卡罗琳?里迪说:“当时,这些设备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容易使用,而且要找到、购买以及读到电子图书也很难。”

这十年以来,最大的突破就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所发明的电子墨水,工作原理同神奇画板(Etch A Sketch)相似。它通过重新排列屏幕表面之下的化学物质来形成字母,使页面看上去像印刷出来一样。这种电子墨水首次大规模应用于 Sony Reader,它于 2006 年推出并广泛宣传,售价为 2,150 元(299 美元)。索尼不肯公布其销售数据,但是业务总监鲍勃?内尔说,Reader 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公司的预期。去年秋初,索尼推出了更为时髦的二代型号 505。(Sony Reader 没有无线上网功能,所以你必须把内容下载到电脑上,然後移到该设备上,而且它也不支持书中搜索功能。)

随後便诞生了亚马逊于 2004 年开始研制的 Kindle。贝索斯清楚,尽管具备了所有的功能,如果它欠缺了传统印刷书籍的其中一项的话,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他说:“一本图书的主要特点是你不曾注意到它的存在。”

正是由于书籍的这样一个特点,使得电子阅读设备能够与印刷书籍竞争,尽管迷恋印刷书籍的人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实际上,我们对书籍产生热情的真正基础是通过阅读产生与作者的联系。贝索斯说:“我问自己:‘为什麽喜爱印刷图书?为什麽喜爱胶水和油墨的味道?’答案是这些味道使我联想起进入到书本中所描绘的世界,实际上我所喜爱的是书中的语言和思想。”

在网络信息空间出现很久之前,图书将我们带到了不可思议的另一个世界。维克托?内尔在其 1988 年的作品《迷失在书里》中写道:“书是我们最想拥有的梦想,它像梦一样有改变意识的力量。”内尔造了一个新词“游戏阅读”,用来形容那种沉迷阅读并以此为乐的着迷状态。普罗克斯宣称,电子设备绝不会产生这种催眠状态。但是,科技专家驳斥了这点。微软的电子阅读领域权威比尔?希尔深入探究了这块令人迷惑的地方的神秘所在,旨在用电脑最佳地模拟出这种状态。他试着制定了“可读性通则”,希望借此来揭开游戏阅读的神秘面纱,探明图书吸引力的背後原因。

希尔这个粗鲁的男人穿着苏格兰打褶短裙,来到西雅图一家海鲜餐馆即席演讲自己的理论。他说:“图书经过了 550 年的技术进展,一切都是为了把眼睛前 10 多厘米的东西传输到负责处理‘页面符号'的大脑区域。”他指着自己的前额说:“这是一台高分辨率扫描仪,每秒能扫描五个对象,而在对象间移动只需要 20 毫秒,而且它可以持续多个小时不断重复这项工作。”他总结了几世纪以来人们迎合这个生理学奇观,不断优化图书的过程:板型、行距、字体、版面调整......他说:“我们必须要像对待印刷一样,谨慎地对待屏幕的设计。”

希尔坚持认为,既然他的老板是盖茨,这并不足为奇,理想的阅读技术不一定是专门的电子阅读设备,而是我们目前使用的针对这个功能而经过优化的屏幕。(他用戴尔的掌上电脑读完了吉本斯的六卷《罗马帝国衰亡史》。)他说:“IE 不是一个浏览器,而是一个阅读器。人们花 20% 左右的时间用在浏览信息上,其馀 80% 用来阅读或吸收这些信息。变革已经来临,只是我们还没有察觉。”

但是希尔也承认,在桌子上一个像电视机的屏幕上阅读,并不是很好的经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总结出了致胜点,那就是让你可以捧在手里或蜷曲在床上阅读的设备。像 Kindle 这样的设备装备了 167 dpi(每英寸 167 点)的电子墨水显示屏和 Caecilia 衬线字体,能够给人如同阅读书籍的感觉。带你进入书里不可思议的世界。

从本质上来讲,Kindle 是书商制造出来的阅读机器,可以为你带来令人难忘的图书购买或阅读体验,可它还是一款一直在线的互联网设备。只要手指不经意一动,就可能打断,或增强你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沟通。Kindle 是第一部“永远在线”的书。

当图书终于能够实现永久连接,而比 Kindle 更先进的後续产品普及之後,会出现什麽样的情形呢?首先,它能够改变读者发现好书的方式。《长尾理论》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说:“图书的问题并非印刷或写作,而是读书的人不够多。”(2004 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发布一篇研究报告中显示,只有 57% 的成年人每年能够读完一本书,不管读的是什麽书。)他希望连了线的书籍能够连接到其他书,或者让读者群能够推荐未被发现的珍宝。 书籍的这种连接也会为出版业模式带来影响,为这个发展艰难的行业带来一线希望。出版业的增长率仅是个位数,而游戏业的利润却在井喷。贝索斯说:“书籍不会出现绝版的情况,还可以缩短出版周期。”而且它也能够改变定价机制。长期以来,读者一直在抱怨新书的价格太高,72 元(9.99 美元)的新书和畅销书售价就是亚马逊的回应。你还可以低价得到名着,我就花了 14 元(1.99 美元)下载了《荒凉山庄》。贝索斯解释说,电子图书的收费较低是合理的,因为不能把它当礼物送给顾客,碍于反盗版软件的限制,你也不能将其借出或者转手出售。(不过,图书馆已经制定了旧版本电子图书的借阅程序,就像电影《碟中碟》里的磁带,这些电子图一旦书过了租借的期限後就会自动消失。贝索斯说,他不排除 Kindle 也会这样做。)

出版商反对电子图书价格较低的想法。谈到亚马逊的畅销书低价政策时,企鹅集团的彼得?尚克斯这样说:“我不会跟从这种做法。”(我对他说他所出版的艾伦?格林斯潘的着作以这个价格出售时,他似乎非常惊讶。因为他坚持不打折。)显然,亚马逊在这些书上做着亏本买卖。但是贝索斯说他能够一直维持这项计划。他说:“我们在薄利多销方面有着大量的经验,只要你确保(低价书和高价书之间的)组合行得通。”不过,主要的出版机构(它们都已经站在了 Kindle 的一边)应该放宽限制。在机场里等待登机的时候,你可能会一时兴起花 72 元(10 美元)购买一本新出版的埃里克?克莱普顿自传,而如果价格是 36 元(5 美元)的话,你肯定会买!但是,如果它卖 144 元(20 美元)以上,那你可能宁愿翻翻架子上的杂志就算了。为了方便讨论,我们首先假设价格减半可以使图书销量增倍 ―― 假设版税是一样的话,难道作者不希望拥有多一倍的读者吗?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畅销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时 ―― 他很早就见到过 Kindle,他说如果版税相同的话,他会选择争取更多读者。(他也相信 Kindle 会成功,他说:“婴儿潮一代对纸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 20 岁左右的下一代人已经习惯了在屏幕上完成所有事情。”)

其他媒体用来保证低价发行的方式,当然是广告。尽管这不在 Kindle 的计划之内,但是依靠广告支撑书籍这种想法却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自由讨论。Adobe 电子出版部总经理比尔?麦科伊说:“如今,在图书中刊登广告是行不通的,因为时效性和读者群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随着数字化发行而改变。”另一个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是,这些连了线的书被购买後,作者与书之间还可能保持紧密的联系。错误的地方可以即时得到修改。升级也丝毫没有问题,实际上,与其购买一本书进行单一的交易,你可以订阅一本书,期待作者不停补充新的内容。这也许比较适合非小说类作品。不过,小说家也有可能决定改写结尾或者修改故事的某些情节。这样,我们又可以回到狄更斯式的连载小说时代。有了这种“永远在线”的图书,可以想象作者不但可能为未来的顾客改变叙事方式,还可能进入用户的图书馆进行修改。(让我们祈祷亚马逊的安全性是可靠的,这样才不会出现《哈里波特》或《包法利夫人》被非法入侵。)

相比一些人所期待的更深远变革,这些不过是一些比较普通的发展。通过连了线的书,放在读者眼前的不再只是作者的单向传播,还有很多人做伴,不论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坏。 跟思考过书籍未来的人谈话,你会反复听到一句话:读者将会当众阅读,作者也将会当众写作。当然,读者已然在文学界里扮演着更加突出的角色,成为博客、网络论坛和亚马逊评论里的主角。有了联网的阅读设备,这种情形将会增加。图书未来研究院的负责人、数字媒体先驱鲍勃?斯坦说:“图书俱乐部可以在书里面举行聚会。”该基金赞助机构就设在他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住宅内。最终,这个想法不断发展,读者社区会成为整个阅读过程的一部分。

斯坦认为这对于作者的意义更为重大 ―― 有些作者依然是坚定的传统主义者。他说:“作家躲在安静的角落,吸取资料,最终把它们综合成为 300 页独一无二的内容,对于这个过程,将会有什麽改变?”他的意思是,就像皮制书签所经历的复杂过程,作者的权威形象将向 Web 2.0 的集体智慧让路。该研究院的副院长本?韦尔什鲍说:“原作者这个概念将会改变,变得更像一个过程而非成果。”

这种情况已经在网络上发生了。像安德森、约翰?巴特尔(《搜》的作者)和纽约大学教授米切尔?斯蒂芬斯(正在创作一部有关宗教信仰的书)等作家不再躲在房间埋头写作,他们已经受益于从自己在博客中获得的反馈和意见,并开始利用这些资料写作新书。 数字图书馆联盟总裁彼得?布兰特利说:“这种互动的可能性会重新定义原作者这个概念。”同一些拥护公开地写作的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放过小说家。他说:“迈克尔?沙邦不得不重新思考他该如何为这种媒体写作了。”布兰特利认为未来的写作将是一种维基式的协作,作者不再拥有唯一的写作权威,而是变成一个“超级用户”,一个创作团队的领头羊。(虽然还是很难想象这种情景会消失:孤独的作家整天呆在星巴克咖啡厅里苦苦构思,而电脑的 Wi-Fi 并没有接入互联网,之後当他再次露面时,手里已经拿着创作的杰作。) 如果考虑到电子阅览器正在趋于成熟,旨在实现图书馆完全数字化的大量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以上所有这些影响将会更加深远。亚马逊当然也在推进这个变革过程(它创办了书中搜索项目,人们首次可以在书山书海中搜索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作为一家无需掩饰的书商,其目标与 Google 和开放内容联盟等不同。Google 的使命是收集和整理全世界所有信息,而後者希望全世界的图书都以完全非专有的方式数字化。(联盟发起人布鲁斯特?卡勒把其公司卖给亚马逊而掘得一桶金,不过他对于 Kindle 的数字版权管理并不满意。他选择的电子图书阅读设备是每个儿童一台笔记本电脑基金会设计的廉价 XO。)这一切惹来官非,令这个很受欢迎的举措被叫停,尤其备受关注的是,一个出版商组成的联盟与作家协会共同提出了着作权侵权诉讼,他们控诉 Google 将书籍扫描进它的数据库。

不过,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互联数字图书馆後台,为未来的电子图书设备提供比整个城市的图书馆还要多的内容。新闻记者凯文?凯利在《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极具争议性的文章中写道,目标是要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人类有史以来以各种语言创作的全部着作”。

Google 已经扫描了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合作夥伴那里的百万部图书,并存放于其数据库中供人们查找。(不久前,我妻子想找关于瑞典博物学家佩尔?卡尔姆最早的英文版日志的资料,他曾在美国处于殖民时代的时候在当地旅游。结果,不到两秒钟,Google 就给出了 1771 年出版的这本书的完整内容。)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 CEO 保罗?勒克莱尔说,他参与了一项来自牛津大学的“电子启蒙”学术工程,该项工程的目标是汇编启蒙时代每个重要人物的所有着述和相关信息,包括有关杰斐逊、伏尔泰和卢梭等 3,800 名 18 世纪作家的附注释文本、信件和评论。所有这些资料将会交叉关联,还会提供搜索功能,就好像把图书馆的一个小房间压缩成了一个活的文件。他问道:“如果换了在以前,怎麽可能做到这一切呢?”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图书都经过这种数字化处理会是什麽样的情形。凯利写道:“阅读变成了群体活动,读者可以共用书签,旁注可以被公开……这个世界性的庞大图书馆以一种非常新奇的方式变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部书。”

Google 的员工已经想过这种连接会对人们的阅读方式产生什麽样的影响。图书搜索项目产品总监亚当?史密斯说,这个过程就是要“根除图书是一个封闭容器这个观念”。他的同事丹?兰辛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运作过程:假设你想更了解中东,于是你开始看书,书中说 1981 年黎巴嫩某事件中发生了一些事情,作者用自己的观点叙述了该事件。但是他的观点并不等同于“真正”发生了什麽事。当时有报纸报导了该事件,也有持不同观点的人写过相关的着述,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看法。只要动一动手指,你就可以把所有这一切联系起来,这完全改变了人们做学术或深入研究某个题目的方式。你能够得到世界上的所有信息、所有出版过的图书和所有的图书馆。

Google 内容合作总监吉姆?格伯认为,让自由派人士去评注保守派安?库尔特的作品,为每个他/她认为不正确的论点提供一个反驳的链接,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如果你愿意的话,这些评注也可以编进书里,并且可能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这可能会令库尔特非常高兴,因为如果你想看反对意见的话,就必须买她的书。)

传统主义者非常反对以上所说的这些现象。2006 年 5 月,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读了凯利的文章《可怕的设想》而感到震惊,并决定捍卫传统主义者的地位。他在一次书商大会上提到“印刷、装订和付费的图书”是典范,并担心读者和作家越来越像个坚持和乖戾的隐士,拒绝走出来,沐浴在後古登堡时代充满电子味的阳光之中。(实际上,研究表明频繁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读书数量比非网络用户多得多。)他宣称传统图书的“边界”不应该被打破。他认为,装订页面的硬纸板不单是封面,它是堡垒,所有持相同观点的人都应该“保卫这个堡垒”。

诚然,这个堡垒还会继续屹立很长时间。书籍的完备技术以及我们对它的热爱,会使书籍在未来许多年内依然是必需品。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的。微软的比尔?希尔作了一段有节奏的重复段,描述书籍既耗费能源又浪费资源的生产流程。我们砍伐树木,运到工厂,粉碎成浆,把纸浆运到另一家工厂压成纸张,再将纸张运到车间喷上脏油墨,然後切割纸张、完成装订运往世界各地。他问道:“你真的相信 50 年以後我们还会这麽做吗?”

答案可能是“不”,这也正是 Kindle 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所在。贝索斯说:“这是我们所做过的最为重要的事情,选择高度发展的图书作为改进的对象,甚至将来有可能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这是一件很具野心的事情。”当然,只要电池不断电。■ WAITING FOR THE SUN TO RISE 黎明尚待到来 中国阅读器生产商在技术方面充满信心,但产品销售又如何呢? 撰文∕张沛(上海) 面对《新闻周刊》有关“Kindle 阅读器发售几天后便卖到断货”的报导,生产易博士电子书的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杨洪显得有些无奈。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06 年底,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已经达到了 80 亿元人民币(11 亿美元)。杨洪表示,阅读器市场目前每年能有几亿元就已经很不错的了。

在技术上,包括杨洪等中国阅读器生产商对自己的产品毫不示弱。阅读器生产商博朗 副总裁廖旋表示,Kindle 所具备的技术,国内生产商大都已具备,甚至也已经研发出样品,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生产商并没有像 Amazon 那麽强大的电子书内容资源。杨洪表示,中国的“电子书资源数据不够新不够全” 。

盗版是让内容供应商接不上轨的主因。书籍数字化使得盗版成本空前降低,而将图书转化成阅读器的电子格式无疑更加大了盗版的风险。对此,杨洪表示,许多出版商都不愿意将内容对接阅读器,害怕盗版从中插手,钱没赚到,还影响了纸书的销量。

虽然中国政府已在 2005 年出台了由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共同制定的《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6 年中国国务院又根据着作权法的授权制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希望以法律法规来保护数字版权和网络的传播权。但隶属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承担着将集团内数十家出版社的纸书数字化业务的易文网副总经理张国强认为,尽管这些条例能够适用于阅读器的内容侵权案件,但诉讼手段的成本对出版商而言太大,程序也很麻烦,不便于采取,在利润并不高,盗版又猖獗的情况下,做阅读器的电子内容并不划算。

对此,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表示同意。他进一步补充道,纸质出版物有确定的印数,这使得利润分成可以依约而行,而阅读器上的电子书却无确定的使用量可查。在利润分成模式不明朗的情形下,很多出版社、作者等版权所有者都对通过阅读器传播电子书存在疑虑。 另外,相对于网络出版,阅读器用户至今还是不太接受内容的收费。杨洪表示,他们提供的电子报基本上仍是免费试阅。他估算要到经常使用者达到 5 万时,才有收费的可能,“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除此之外,不少用户也认为中国生产的阅读器仍有很多需待改善的地方。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研究生的尹婷则表示,阅读器中的电子书比纸质印刷的书不仅数量少得多,而且内容窄,更新也比较慢,这样的产品怎能说服用户付费呢。

尽管面对种种难题,阅读器经营者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各地出现了很多文学原创网站,并形成一大批付费的阅读者。以中文在线 2006 年创立的“17K 文学网”为例,其注册用户便已超过 1,000 万人。而中文在线则会选取文学网上网友发布的内容,集成为电子书,提供给包括阅读器、手机、MP4 等移动设备作为内容。对此,杨洪表示,养成网络阅读和创作习惯的用户无疑是阅读器的潜在用户,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付费的习惯,而随着这一群体的形成,阅读器的产业链也将逐渐清晰。

除此之外,电子报纸也是中国阅读器生产商大力拓展的领域。包括易博士和津科等都在做着数字报纸方面的探索。对此,王为松表示,通过无线网络,阅读器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内容更新,尤其能够及时传递极具时效性的财经信息。因此,财经类电子报纸、电子杂志都比较适合阅读器阅读。他更指出,在中国,教育市场才是阅读产品的主流。如能将教材教辅内容塞进小小的阅读器,它将展现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生产翰林电子书的津科公司总裁李庆诚表示,中国在近期内出现像 Kindle 那样热销的阅读器,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中国阅读器的总销售每年不足 10 万台。他预测,2009 年後,产业链将由于整体环境的优化而真正成型,中国阅读器的总销量可望达到每年 50 万台。届时“黎明终将来临”。

■ NOT CLOSING THE BOOK ON THE CHINESE MARKET 进入中国市场尚遥远 Kindle在美国市场势头凶猛,亚马逊会否在中国乘胜追击? 无疑,Kindle 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们是否会乘势进军中国市场?《新闻周刊 中文月刊》张沛就这个问题简短地采访了亚马逊中文站电子商务部项目经理陈昱。以下是摘要:

张沛:亚马逊会在中国引进 Kindle 吗? 陈昱: 由于中国的网络目前无法支持 Kindle 接收数据的无线传输,它暂无缘中国市场。而且,按照亚马逊的规划,电子产品在美国以外的发布路径通常是按照欧洲 —日本 —中国大陆的顺序,Kindle 在欧洲、日本市场尚未投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更是遥远。 中国有没有人订购 Kindle? 打电话来的消费者不少,但实际采购的并不多。由于在中国目前还不能直接订购 Kindle,每件约 140 至 200 元的转运费,就已经大大限制了中国人的购买欲望,消费者普遍都会认为价格偏高。即使有少量订购的人,由于目前无法在中国使用,也许他们只是出于收藏的目的。 中国市场关注 Kindle 的主要人群是哪些? 这类人一般是年龄在 25 岁以上、月收入超过 3000 元,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并且对于英文原版商品感兴趣。他们都处于社会的中高层次。 假如中国网络能够支持 Kindle,是否意味用户即可从亚马逊同步更新内容? 说到底,Kindle 还是一个发布 Amazon 虚拟数字内容的工具。而 Amazon 目前采用的是全新的出版方式,其数字内容若要在中国推出,就会关系到方方面面复杂的法律问题。如果中国能制定明确的数字发布准入条件,就会利于厂商的操作,消费者也能得到来自亚马逊的内容更新。■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