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8年9月30日星期二

看看人家是怎么陪读的?

前不久,朋友Alex从美国回到出生地中国。此前,他以陪读身份在美国生活了3年多。虽然他本人在美期间没有读个什么学位回来,在中国的工作关系也停顿了3年多,不过在回国前,他竟然已经收到了几个不错的工作邀约——机会甚至比他的美国研究生老婆还多。

究其原因,他总结为“未雨绸缪,藕断丝连”。

Alex夫妻二人出国前都是新闻工作者,国内媒体资源比较深厚。当5年前他老婆开始实施赴美读书的庞大计划后,Alex也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职业规划。Alex自认不是读书的料,尤其脱离学校很多年后,他没有信心功克美国学校繁重的学业。 Alex的老婆深造的目的也很明确,最终还是要回到母语国家从事新闻工作,否则,在一个讲求语言能力、文字功底和文化背景的文科领域内,外国人很难与本土人士竞争。

既然出国的终点还是在中国,Alex从一开始就没有“抛却现有的一切、人生从此掀开崭新篇章”的看似很爽其实不现实的想法,他的战术是,保持与国内媒体的长久关系,与时俱进地了解国内媒体发展状况,同时,将自己由编辑的定位转换为作者。

进入千禧年以来,中国媒体的竞争进入一个更加高级的层面——那就是国际报道分量的加重。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新闻工作者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也由此改变了以往国际报道以新华社为单一渠道的方式。国际报道的视野大大拓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点,各家媒体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国外媒体的电子版内容,这使得同质化倾向严重;同时,国外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他们电子版的知识产权问题,很多网页的内容都设置了“注册才可全文阅览”的门坎。

中国国家级的大报都有专设的驻外记者站,这个费用和政策优势都是别的媒体无法比拟的;小报则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继续采用“复制、粘贴”的“中国式”方式操作国际报道;但是近几年崛起的一些中国新锐媒体,心气很高,不屑网络扒稿的粗糙做法,但又苦于无法支付派驻作者去海外的高昂费用,于是他们盯上了那些游荡在中国以外的“闲置人员”。驻扎海外、有媒体工作经验、中英文良好的Alex,在这个背景下,捕捉到了他的职业契机。

刚到美国没几个月,Alex就通过朋友推荐与中国一个刚创办的媒体接洽上了。编辑要求他每周关注美国本土的人物特写,然后顺着线索与报道对象取得联系后进行面对面采访或者电邮采访。这种报道模式,是目前中国媒体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成本低——无需付作者驻扎费、生活费甚至每月固定费用,因为他们的身份是自由的,不隶属于任何一家媒体;反应快——与国内作者通过网络辗转与被采访对象取得联系相比,本土作者不存在时差问题,可以即时联系,同时也彻底发挥了他们的语言优势;效果好——与“某某编译”相比,“某某发自某国”这种署名,更能给读者造成媒体强势的印象——尽管明眼人还是可以看出其中很多技术化处理的结果。

除了原创采访外,Alex还为中国报纸专栏写稿,他说,目前中国报纸还是很“崇洋媚外”的,但凡国外的信息都很受欢迎,所以他的市场很大。为了适应越来越繁忙的写稿生涯,Alex又买了一台电脑,不用见缝插针地等老婆做完作业后用电脑了。另外,他还买了一台扫描仪,用来扫描杂志的图片传给国内(此举有侵权嫌疑,Alex后期已经很少用)。他说,刨去成本,那几年的稿费还是不错的——当然,稿费都寄往了Alex在国内的父母家——这也是很多海外撰稿人处理稿费的通用方式,尽管父母专门用一个存折帮他存着,但在心里,Alex觉得至少尽了一点孝道。

在Alex还有半年即将回国之际,他在网上为自己打出了找工作的“小广告”,那些与他过从甚密的编辑们又为他摇旗呐喊,规模效应一出,很快他就确定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出国3年回来,一天“海带”都没当,Alex直接就进入一家媒体上班了。

FT中文网  桃红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