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连鹏的博客

怀念过去,铭记今天,憧憬未来;希望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有价值的媒体人;无论寂寞无奈、贫困潦倒、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希望以年轻一代的眼光来描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政治及记录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在枫叶之国的心酸和努力。QQ:76365,MSN:lianpeng126#hotmail.com

2007年9月26日星期三

中国正经历“婚姻风暴”



在大家津津乐道种种绯闻是非时,却越来越少人提及“婚姻”之于家庭双方的界限。“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成为中国现代都市中的一种“流行”。当“流 行”慢慢成为“正常”时,我们发现,这一代人的婚姻已经到了一个该反思的节点。由《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最近联合举办的调查对中国婚姻状况是一次全景式 的扫描。

调查得到了一些颇有意味的结果。如,对于“你是否相信存在永恒的爱情”,男女中的多数人都选择了“否”;但在回答“你认为是否能做到忠于婚姻” 时,男性中的多数人选择了“否”,女性中的多数人却选择了“是”;她们虽然也不相信有永恒爱情,但却更愿忠于婚姻。在回答“面对诱惑,你的心理状态 是……”时,更多的女性选择了“这有悖社会的道德观”,而更多的男性选择了“有那么多人都这样,我也可以”;在回答“如果发生婚外情,你会怎样选择”时, 更多的女性选择“因早晚会暴露,还是会选择退出,保护家庭”,而更多的男性选择“我可以在家庭和情人间维持平衡”。这或许在表明,面对婚外恋,男性在道德 约束上,要弱于女性。

**飘荡在秋千上的婚姻

近年来,中国离婚率逐年上升,自1995年以后,每年离婚人数都在100万对以上。《当代中国家庭巨变》一书中,作者丁文、徐泰玲记述,“就全国 而言,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婚外情所造成的离婚案,约占离婚案总数的25%~35%,90年代中期至今,据一些地方法院统计,这类离婚案 件占离婚总数的40%~50%,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以上。”

著名作家柯云路表示,“现在30多岁、40多岁的男人没有婚外恋的可能都是少数了,”他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婚恋现象研究,相继出版了著作《婚姻诊 所》和《今天我们为什么结婚》。柯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感情的多发期,“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说中国现在婚外情、网恋的故事要比 他们稠密,不仅是比华人世界,比国外很多地方都稠密。”

**40岁上下男女是离婚主体

“60后”和小部分的“70后”出生的一代人构成当前中国离婚大军的主体,“这一代人承前启后,两边都占。保守的那一半还想着从一而终,即使深深 地觉得不满意,也还都挺着;开放的那一半则在不断涌现离婚分子。”北京会明成长咨询中心肖慧明说,前来进行婚姻心理咨询的“这一代”,明显地处于内心分裂 的状态。中心的问题都是一个:离,还是不离?既要考虑工作、仕途、面子、孩子以及父母等外在感受,也想兼顾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肖慧明表示,反观“50后 ”与“80后”,前者只考虑别人,后者只考虑自己,问题就要简单得多。

柯云路这样评论“这一代”人与“80后”的差别:当“80后”说他爱上第三者,“第一他可能比较利索;第二他可能内心冲突比较少;第三他甚至可能 比较坦率,‘60后’和‘70后’这两张皮就扯得比较厉害。”柯云路说,“他们也想当好丈夫、好妻子,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在外面花一把,只是他们乱搞的时候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不愿意让父母、子女知道,也不愿意让社会知道。”柯云路将之形容为“婚姻的两轨制”。

“这一代”人,在红旗下生长,而后在彩旗下鏖战,他们的婚姻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诱惑和挑战——有人不声不响做了精英,有人坐着火箭上了黑红榜单。 错过末班车的则在社会转型期中转了又转,令人天旋地转的生活打击一个接着一个。当终于跨入了中产甚至资产,爱情却在原始积累中身心俱疲,陷入了婚外恋的沼 泽。

**离婚潮和性启蒙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新《婚姻法》颁布引发了离婚潮,其主体是“上山下乡”后纷纷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

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性启蒙运动,西方的各种思潮蜂拥而入,最典型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正是从弗洛伊德开始,中国人第一次 敢于公开谈性。到80年代后期,中国人离婚情况开始逆转,结婚5~15年的中年夫妻开始成为离婚的主流。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一个新词汇:“第三者插足”。

**新型婚姻和性自由

当下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据报道,公众对它们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为48.8%;隐婚(假性单身)为52.5%;“闪婚” 为34.1%;不婚为62.7%。网络推动了中国的性解放。网络大大降低了性行为的成本,某些网站的同城约会栏目已经变成著名的一夜情聚点。换妻游戏等交 换性伴侣的活动开始隐秘地出现。“闪婚”开始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从相识到第一个晚上到结婚,双方相处可能不超过13个小时。这种新兴的性自由的后果是: 在2004年,流产女性中有65%是单身,而这个比例在1999年是25%。

**道德伦理的真空状态

“这一代”(40岁上下)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仍有一些记忆,尽管他们被指挥着去消灭传统。不过,那个年代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社会、文化、政治运动, 正统的道德、伦理体系其实被摧毁殆尽。一旦权力控制体系松动,社会就立刻处于道德伦理的真空状态。80年代刚刚开始市场化的中国,又发生了一次启蒙运动。 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一次遭到猛烈抨击,萨特、弗洛伊德学说告诉人们:人其实就是欲望的载体,满足欲望就是人生惟一的目标,不受道德约束是人的正常状态。

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开放社会,会给予人们相当广泛的私生活自由。这个时候,惟一能够约束人的本能、激情的,就是关于性、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就 中国来说,最起码可以说,在性解放之后,就不可能有中产阶级了。确实,中小商人、知识精英、白领群体已经有了一定财产和一定社会地位,但他们缺乏必要的道 德自觉,甚至是最匮乏道德的。毕竟,关于性、婚姻的伦理是道德的核心内容。而一个没有道德自觉的群体,是无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

**西方家庭的解放与回归

50年代以前,婚外性是西方人的禁忌。正统的基督徒是不能离婚的,正如马太福音所说: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 开。基督教为性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就是贞洁。1948年,金赛博士发表了《人类男性性行为》报告,1953年发表了《人类女性性行为》报告,掀开了性解放 运动的序幕。60年代,性解放运动席卷欧美,性成为一种抗议社会的武器,嬉皮士、造反派们纷纷喊出了“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结合在 了一起。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不做妻子,不做母亲”和“砸烂家庭”的极端口号。统计表明,1965年至1975年,欧美离婚率10年增加了三倍。

西方性革命,一方面消除了长期以来性压抑造成的异化心理,达到性解放;另一方面则付出了巨大的伦理代价,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性堕落与道德的沦丧。80年代,艾滋病蔓延欧美,引起民众心理上的极大恐惧。

作为“性革命”发源地和大本营的美国,在30年后,不得不承认其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导致大量的社会恶果。美国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宗教界和一些保 守的民间团体,竭力主张“家庭复兴”,认为只有重建纯洁忠贞和严肃负责的两性关系,才是解决艾滋病问题的根本途径。拥护家庭运动由此兴起,标志着社会风气 从过度“解放”转向“保守”。进入90年代后,美国进入保守时代,民众对于婚姻的态度开始回归传统。

经历了“性革命”的西方人领悟到:家庭并不是纯粹的私人空间,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中心建构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孩子的中产,都喜欢以家庭为中心在外活动

这些修复家庭和婚姻平衡的努力,至少让人们知道,当中国社会正处在“感情至上”的自由选择,并由此带来婚姻大面积的不稳定和焦虑时,还有这样一个维护婚姻、重视家庭、重视社会责任的社会层面存在。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